【谦卑】在佛教中为何是修行?谦卑的意思是什么?

谦卑

  谦卑,即“谦虚﹐不自高自大”之意。中国人有一股祖先传下来的骨子里的谦卑。学会谦卑,你会轻松,可以更好的经营自己的人生。

谦卑的基本概念

  谦卑,就是甘愿让对方处在重要的位置,让自己处在次要的位置。易经谦卦说:谦卑是指人因为虚心所以能进入对方的心,被别人接纳。而在沟通时彼此接纳是很重要的,因此谦卑作为一种品格也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谦卑,就不能够被别人接纳。不被别人接纳你就无法与别人沟通,无法与别人沟通你就什么事也别想做!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谦卑、互相尊重,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很好,大家团结一致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因此,韬光养晦不只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美德。一个甘愿处于次要位置的人,一个谦卑的人,最后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这样的人在领导位置上也能好好地服务他人。而一个骄傲的人,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常常因为无法接纳他人的意见,从而失去他人的支持,最终常常被降到卑贱的地步。所以说,谦卑对一个人很重要。

佛教中的谦卑

  人生的每一种境界,都是修行,修什么呢。修谦卑。记得以前想要建设一个观音殿,那时太年轻气盛,总觉得自己很行。而后到处碰壁后,就慢慢学会了,要谦卑。所以后来我都很感谢那次的碰壁,那是一次很好的反省。做任何事情,都要谦卑。

  许多人走上社会后,会觉得到处碰壁,然后抱怨社会不公平。这个碰壁,其实是好事,人要是懂得修正自己,坏事也是好事。不懂得修正自己,好事也是坏事。比如说,一直都很顺利的人,他就会骄傲,这样子就会颠倒。所以,一切顺利一定是好事吗,不一定。

  去观察宇宙万物,山要是太有棱角了,石头太锋利了,水就要去冲刷它,把它磨平,弄得很光滑。很光滑后,水也好,风也好,再也损伤不到它了。这就是要谦卑,不要太有棱角,有自己的一套套。那做人也是如此,不要太有自己一套。你看水,装到方形盆子,水成了方形,装到圆形的,它就成了圆形。这个是我们学习的精神。

  人的一切,都是天地,他人给的。比如说,这个色身,是父母给的,也是天地精华所化。山精鬼魅修行几辈子,都是为了得到人身。人得到了,就要珍惜。那不仅色身是别人给的,任何一样,都是别人给的。用的,吃的,你找不到一样,自己可以生产的。所以古人要拜,天地君亲师是天地给的,父母的,祖先给的,他人给的,总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别人给的。所以要谦卑。同时要谦卑。

  再比如说名声。佛在世时,自己并没有自称佛,佛是弟子给的。那祖师大德在世时,也没有自己称自己为祖师,是弟子给他自己的。比如说惠能登上六祖的宝座,也是他的弟子给的。他的弟子叫做神会。所以华严经中说,众生是树根,诸佛菩萨是华果。因为有众生,才有佛。

  谦卑是人一辈子要修行的。越修行越谦卑,才能进步。这个也是很难。比如说,我能写一写文字,大家给了好评,我似乎也觉得自己有些境界了。这就是害人。古人讲的,人要是死在自己的长项上。会游泳的人一般死在水上,会开车的,一般容易在车上遇难。人有一定长项,就会自夸,就有了骄傲的资本。这不是损害自己的修行吗?做了善事的,会执着自己的善事。念了几部经的,会执着自己会念经。吃素的,会执着自己吃素,盖了庙的,会执着自己盖了庙。人都觉得自己有些功德,这样子恰恰是失去了功德。

  谦卑是一生的功课,尤其是修行人。要时刻点醒自己。修成了谦卑,什么都修成了。

点我:

相关文章

蔡礼旭老师:圣哲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良师益友

蔡礼旭老师:圣哲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良师益友

圣哲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良师益友蔡礼旭老师其实中国人是最幸福的,因为中国承传了四五千年的文化,这其中不知道出现了多少位圣哲,而这些圣哲都是用他们的一生上演了好的榜...

德育故事:德量恢宏之王旦

德育故事:德量恢宏之王旦

王旦。幼沉默好学。父祐曰。此儿当至公相。初知平江县。其廨传有物怪。居多不宁。旦将至。前一夕。守吏闻群鬼啸呼云。相君至矣。当避去。自是遂绝。及为相。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曰。卿称其美。彼专谈卿恶。...

慧超法师:皈依佛门持五戒后,应怎样面对各种各样

慧超法师:皈依佛门持五戒后,应怎样面对各种各样

问:我心向佛,有皈依佛门,持五戒,为了一日三餐,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工作也难免有点尔虞我诈,想请问师父,应怎样面对?答:首先,要明白的是,我人皈依三宝和受持五戒...

光明禅师:关于打坐

光明禅师:关于打坐

禅定分有相无相:有相禅定,专修本尊持咒观想身心合一;无相分二,一是走气脉,机在目,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证四果,无四相,是名证入金刚经。二是不走气脉路线,直接禅坐中都...

如何辨别护法和附体?

如何辨别护法和附体?

    问:在学佛的居士身上,如何辨别护法和附体?居士们常讲自己的“护法”如何如何,这对居士自己和其他修学...

乘宗法师: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

乘宗法师:智慧的痕迹──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

佛子行三十七颂课程笔记 2010年11月12日 于台北 问答时间 一、顿悟还是渐修?问:有时候会有种突然了解的感觉,那是叫做顿悟吗?还是要怎么去形容?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