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教的思维看待财富,发现自己一点不贫穷

我认为企业是有计划的组织体,如国家、社团、宗教、文化、慈善、教育等,从某种意义上都可以成为企业。

佛教很重视企业理念,当初佛陀就是本着有组织、有计划的企业精神创建僧团的:唐代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也具有企业思想;近代太虚大师整理僧伽制度,是企业精神的展现:乃至佛光山倡导人间佛教,用企业精神管理佛教事业。因此,企业的定义不一定是指社会的工商企业。

佛教徒常有一句话叫:“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弘法,讲究权巧智慧、方便法门:利生,要考虑社会大众的需要。不论弘法或利生,都必须通过良好的组织与完整的规划,才能顺利地接引众生进入佛法的堂奥。从另一个角度看,出世的佛教虽然不以营利为弘法事业的目标,却不能因此否定佛教事业在管理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因为人间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两千多年历史的,佛教恰为企业界提供丰富的资源,而佛教有组织、有制度、有规划的教育、文化、慈善、修行事业不仅续佛慧命,更促进社会的祥和进步,所以佛教的企业精神实在不可以与一般的“商业行为”等同视之。

一般的商业化经营以营利、赚钱为目的,佛教讲究的是服务,佛教认为生命的目的不在于赚取个人所有的金钱,财富也不只是有形的金银财宝,应该扩大来看。佛教认为财富的种类有

狭义的财富、广义的财富

有形的财富、无形的财富

现世的财富、来生的财富

个人的财富、共有的财富

人为的财富、自然的财富

有价的财富、无价的财需

物质的财富、精神的财富

清净的时富、染污的财富

合法的时富、非法的财富

暂时的财富、永久的财富

健康、智慧、人缘、信用、土地、股票等,广义的财富。有价的财富如声望、名、成就、历史等,无价的财富如人格、道德、真心、本性等。

佛教不但重视狭义的金钱财富,尤其重视广义的智慧之财;不但重视的现世财富富,更重视结缘积德的无形财富;不但重视私有财,更重视永久的来生财富:不但重视有形的现有财富,例如道路、公园、河川等公共设施,以及花草树木、日月星辰、自然生态的维护等;主张以享有代替拥有、以智慧代替金钱,以满足代替贪欲、以思想代替物质,发挥普世的观念,建设共有的胸怀。

佛教认为人如果以明理、正见、勤劳、结缘、布施、喜舍、感恩、知足、道德的行为来追求财务,才是真正的财富。因为这些财富不但现世受用,来世还可以受用;不但一时受用,终身都能受用;不但人受用,大众也可以受用。一个人拥有的智慧、慈悲、信仰、欢喜、满足等,都是无价的财富。

在佛教看来,世间上没有穷人,贫富是从比较而来。例如有时间的人,用时间去帮助别人,这是时间的富者;善于言辞的人,用语言来赞美别人,这是语言的富者;有力气的人,用一把力气服务他人,这是有力的富者。贪心不足永远是贫穷的人,乐于助人永远是富贵的人。

过去佛门里有一些人,总认为贫穷才是有道行,谈“钱”就是粗俗。其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除非不做事,要做事就离不开钱,金钱是学道资粮,是很现实的问题。佛教并不排斥钱财,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根据经典记载,佛教的信众中不乏大富长者,如须达长者布施精舍、毗舍怯四事供养等,都受到佛陀的赞美。

佛教认为朴素淡泊用来自我要求是道德,用来要求别人则为苛刻。再说,佛教徒本来就有在家与出家二众,一个在家修行的人如果没有钱财,如何孝养父母?如何安顿家庭的生活?何况修行办道布施救济都需要钱财作为助缘资粮。国家社会的各项发展需要丰实的国库作为后盾,佛教弘法利生,提供医疗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务来净化社会,造福人群,如果没有净财,又怎能成办这些事业?我认为如何将信众布施的善财、净财、圣财好好用在佛化事业上,才是最值得关心的事。

 

点我:

相关文章

嘎玛仁波切:知恩,念恩,感恩,报恩是菩提心的根

嘎玛仁波切:知恩,念恩,感恩,报恩是菩提心的根

一次次援手相助,不是因为谁欠谁还。而是一种无私的善良,不愿看见受困者的无助。可能帮抚与被帮抚者之间,会是一种双向的成全。有待时机成熟之日,曾经的受助者在将来的某一...

宏圆法师:种种功德回向极乐,成为往生的助缘

宏圆法师:种种功德回向极乐,成为往生的助缘

         我们修学净土法门,虽说念佛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但是也要在念佛之外,在有因缘的情况下,根据自...

宽容是人生的最好修养

宽容是人生的最好修养

在人的一生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宽容是指人处世有度量,不苛求。能够有谅解、克制、包容的胸怀。俗话讲...

【戒定慧】戒定慧是什么意思?戒定慧三学有几部分?

【戒定慧】戒定慧是什么意思?戒定慧三学有几部分?

戒定慧(佛教解释)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 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

夫妻和睦的“神咒”

夫妻和睦的“神咒”

沧州有位官宦人家的妻子,不被丈夫宠爱,心中郁郁寡欢,都快要成为心病了。她的性情乖戾,夫妇俩更合不来。这时,恰好有一位修行高深的尼姑到来,她就前去向尼姑询问:自己与...

【业力】什么是业力?怎么消除业力?

【业力】什么是业力?怎么消除业力?

业力(佛教解释)  业力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为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甚至可配合缘起论与无始无明化世界。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