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正见,是持戒的方向

正见,是持戒的方向

佛法修行主要分为戒和见两部分,并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似乎两不相干。其实,戒和见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戒的清净有助于见的禅修,另一方面,见地透彻者必能认真持戒。古德云:“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正是说明般若正见对持戒的指导意义。有了正见,才能正确理解戒律,实践戒律。所以,八正道是以正见为首,六和中也强调见和同解。
 
戒律是一种条文规定,或一种做事程序。每条戒的制定都有相关缘起,并具十种利益,即“摄取于僧”至“正法久住”的“十句义”。所以,我们学修戒律不应仅仅停留于对条文的了解,而是要从制戒的缘起及意义中认识佛陀制戒的精神。依此精神,方能对戒律有全面认识。
 
关于持戒的正见,首先要正确了知戒律的开遮持犯,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何为犯轻罪,何为犯重罪;哪些情况下可以开许,哪些情况下不能通融。如果没有这些认识,或是把戒持得生硬僵化,或是假“圆融”、“方便”的借口,任意歪曲戒律,受如不受。因此,了解开遮持犯,是持戒修行必须具备的正见。
 
此外,还要正见缘起因果。心灵各种因素的产生及成长,皆由相关因缘所致。确信每个起心动念将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因果,我们就会自觉防止不善言行,避免恶业之因,这是持戒的重要心理基础。可见,对心灵因果的透彻理解,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到持戒的意义所在,认识到惟有持戒才能阻止内心不良串习的延续,摆脱生命的恶性循环。
 
佛法的核心是解脱,持戒同样是以解脱为目的。戒律虽然称为别解脱,但只是在事相上别别解脱,并非究竟解脱。因为究竟解脱是依无漏慧的力量,而无漏慧的开发来自空性正见。因此,持戒须以空性见为指导,在识达开遮持犯的前提下,了知持犯相亦了不可得。正如《大智度论》所说:“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蜜。”在世俗的缘起因果中,开遮持犯相虽宛然存在,但在胜义的空性中,开遮持犯相也只是因缘假相。倘不具备这样的认识,就会像道宣律祖所说的那样,“执则障道,是世善法”。
 
佛法的中道正见是不落于空有二边的,这样持戒,方可为得定发慧奠定基础。

点我:

相关文章

贤崇·贤宗法师:放下自己才能看清自己

贤崇·贤宗法师:放下自己才能看清自己

放下自己才能看清自己 贤宗法师于北京联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示(一) 杨正雄整理 企业长兴之道 佛教里面讲缘分,有这个缘我们才能聚在一起,今天这堂课,你们想得...

如瑞法师:明白这些,哪有时间去生气、烦恼?

如瑞法师:明白这些,哪有时间去生气、烦恼?

有些人常问:东台有聪明文殊,为什么南台还有智慧文殊?好像是重复了吧?实际,聪明和智慧是里表的关系。里,根本就是讲的智慧;那表,有了根本的智慧,也就是建立起来认识宇...

乐观法师:金山活佛(妙善法师)欢喜放生

乐观法师:金山活佛(妙善法师)欢喜放生

  金山活佛欢喜放生(乐观法师著)  活佛,他非但对一切人慈悲,解脱人的疾病苦难,就是飞禽走兽鱼鳖之类,他一样是有同情心,他不计走到那里,都是欢喜放生,这件事,成了他生活上一个经常节目。提到他「放...

方便制戒

方便制戒

  有一天,佛陀看到一位弟子愁容满面,忐忑不安的样子,于是问他:「为了什么事情,如此的忧心忡忡?」  「佛陀!有一个人送我一个精致的钵,我想把它转赠给阿难陀尊者,但是尊者必须七天之后才会回来,依照佛陀...

宝珠从哪来

宝珠从哪来

  一日,阿难尊者对佛陀说:‘世尊,您出生于帝王之家,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荣华富贵;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最后于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您说是吗?’  佛陀并没...

《百业经》:(45)果嘎勒嘎比丘 假因谤圣堕无间狱

《百业经》:(45)果嘎勒嘎比丘 假因谤圣堕无间狱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