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自己戒学得不错,拿自己这把尺常常去量

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它的学习方法、学习的理论,我们的老祖宗、古圣先贤全盘接受,那就是依戒定慧的次第。戒是干什么的?戒是帮助你得定的。定是干什么的?定是帮助你开智慧,目的是开智慧。必须通过禅定,小定小智慧,大定大智慧,大彻大悟那是究竟圆满的大定,自性本定,圆满智慧。自性本定惠能大师证得了,你看他开悟的时候第四句话,「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自性就是真心,真心不动,没有摇晃过。所以,你要想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统统透出来,能起作用,你先要回到自性本定。然后你就知道,万法哪裡来的?自性变的,你对万法、过去现在未来全通达了。一切智,没有一样漏掉的,这是一般人不能相信的。你看人家科学家、哲学家,他们都说人类智慧是有限的,不可能一切知,样样都知,不可能。那就没得说了,我们得恆顺众生,不能跟他抬槓,他要能听,我们就说一点给他听,不能听,到此为止,欢欢喜喜,满面笑容。

持戒,不但现在有,现在很多,古时候就有,自己戒学得不错,持得很好,拿自己这把尺常常去量别人:「你看,这个人破戒了,那个人没持戒了」。这个罪业很重。唐朝时候,法相宗二祖窥基大师,法相宗是在中国建立的,初祖是玄奘大师,这个宗派印度没有,窥基是二祖。窥基出家是玄奘大师劝他的,他的身分要是用现在人说叫高干子弟,他的伯父尉迟敬德,唐太宗的大将,元帅,他是尉迟敬德的侄子。人非常聪明,玄奘大师希望他出家,他开玩笑,跟玄奘大师说,你答应我叁个条件我就出家。玄奘大师问他,哪叁个条件?第一个,我欢喜读书,我要带一车书,我喜欢读的。玄奘大师说,好。第二个?第二个是,他生活很优裕,我要带一车黄金,我过习惯了荣华富贵的生活。第叁,我要带一车美女。好像玄奘大师叁个条件都答应他了,他出家了。出家之后,那是菩萨再来的,所以这叁车法师就出了名,大家叫叁车法师,一车黄金、一车书、一车美女。所以终南山的道宣律师就对他轻慢,讲经讲得好,是有道理,但是戒律不清净,不持戒,戒为无上菩提本,认为他不持戒。玄奘大师能同意他,就说明玄奘大师的道行比他高,道宣律师就比不上。

有一天,窥基大师从终南山经过,就是道宣律师律宗道场,从他山下经过,听说他的,顺便到山上去参访。道宣律师听说他来参访,就得炫耀一番,道宣律师感得天人送斋,他日中一食,这一食是天人送的斋饭给他。让窥基大师看看,你看天人给我送供养。上山谈了很久,吃饭时间过了,天人没来,道宣律师很失望。他们走了之后,第二天,天人来送供了,他就责备他,昨天为什么中午你没有送饭到这来?他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裡,满山的天神,不让我进去。道宣法师听这个话流汗,感到惭愧。换句话说,现在学戒是戒在外表,窥基大师的持戒是持在内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是圆满的大戒。这是窥基大师做到的,玄奘大师他们做到的,道宣律师没到这个境界。

这个故事留下来,非常值得我们警惕,我们要拿着持戒去量人,这个不持戒、那个不持戒,如果他是佛菩萨、罗汉再来,你不就谤佛、谤法、谤僧?那这个毁谤叁宝的罪业是无间地狱。古时候就有,现在可能更多,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註-第309集

 

点我:

相关文章

宣化上人:想要出家的,一定要受具足戒,这才是真

宣化上人:想要出家的,一定要受具足戒,这才是真

你受了具足戒之后,要吃人所不能吃的,受人所不能受的,忍人所不能忍的,让人所不能让的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这一年是很紧急的一年,我们所有的出家人天天都很没有时间休息的,...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十七回拜法寶髻長者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十七回拜法寶髻長者

  参狮子宫法宝髻长者  重叠妙阁十界施十宝  前因蕴积智藏得此果  福德宝藏得离愚痴行  这时,善财童子从明智居士那里,听闻到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之后,子是便游那福德的大海,细加玩味,耕耘那福德...

《百业经》:畏死受戒得生善趣(69)

《百业经》:畏死受戒得生善趣(69)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

精进修行的妙高法师

精进修行的妙高法师

  妙高法师曾精进修行,长久以往他发现自己有点懈怠,于是为了鞭策自己,选择了在悬崖边打坐悟道。若是一时陷入昏沉,很可能摔下悬崖粉身碎骨,以治自己的堕心。一日妙高法师正打着坐,一不留神睡意来了,一不...

净空法师法语:放下烦​恼,才叫真正

净空法师法语:放下烦​恼,才叫真正

1 普贤菩萨眼目当中,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他没有布施,只有供养。他用最恭敬的心、最虔诚的心、最清净的心,对人、对事、对物,所以他不叫广修布施,叫广修供养。2 供养...

洛桑陀美仁波切 :《文殊大威德金刚中阴解脱祈请

洛桑陀美仁波切 :《文殊大威德金刚中阴解脱祈请

佛经上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人与人之间,是靠着缘分维持的,我们要改善命运,就要改善人际关系、和别人建立融洽的关系。那么,广结善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