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法师: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学佛

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学佛

心律法师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学佛,要把佛法的慈悲和善良学到生活中去,学到心里去.做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对自己负责的人。

初学佛法者,最忌人云亦云。我们凡夫遇事非常容易起执著,所以初学的同修,只要诚敬,不要知见。并按照以下几点学佛:

1、以慈悲心待人,凭智慧做事。

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暗,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

皈依佛教,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益众生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佛陀的出污泥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

而学佛,就是学习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教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是最主要的。佛说: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学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佛法为准则。

2、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

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真正的学佛修行,是一种生活,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礼佛、诵经、念佛是修行,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贪念时,内心贪的力量就会增强;当我们产生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也就得到增强了;当我们起我慢心、嫉妒心的时候,内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同样的道理,我们念佛时,所念的佛号,就在我们的生命里种下了善的种子;我们诵经时,就在自己的内心里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要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就要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有人会说:我也想学佛,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作为普通在家的居士,的确有很多世俗的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但是,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谁也不会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认为学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当我们觉得没有时间听讲经,或没有时间学佛时,就说明我们没有把学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学佛、修行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是一种健康如法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现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会没有时间生活。

3、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

作为在家的居士,学佛和世俗生活并不矛盾,无需对立起来,更不应该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佛教里有一部《佛说善生经》,在这部经里,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著慈悲心与人为善,这样不仅能给他人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

比如说,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也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甚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再比如说,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著想。因为我执的关系,我们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现实中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而学佛,就是说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4、顺其自然的生活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就是说,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不要给自己增加太多的附加内容。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以吃饭为例,嗜酒的人必须有几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点荤腥才觉得踏实,这就把吃饭这件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化。而以平常心吃饭,就是说感觉饿了才吃饭,饭菜也以吃饱即可为原则,简单唯一,而且吃饭就是吃饭,不想其他,饭就吃得开开心心。

吃饭如此,睡觉亦如此,生活中的一切都简简单单,自自然然,也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点我:

相关文章

妙祥法师:蛇受三皈依后头​顶佛经听

妙祥法师:蛇受三皈依后头​顶佛经听

我们为什么说杀生能引起灾难呢?因为众生的心动了。有的人认为:“众生的心和我们的心不一样。它跟我们人不是同等的,它应该次一等。或是说它的感觉、它的理性和它的思惟,与...

【比丘】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比丘?

【比丘】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比丘?

比丘是什么意思?  比丘,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是梵语(bhiksu)的音译,华言乞士。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出家之人,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

坐得越长寿命越短:堵血管,伤脊柱,诱发癌症

坐得越长寿命越短:堵血管,伤脊柱,诱发癌症

曾几何时,坐办公室是人们最羡慕的工作之一,可现代社会中,“坐”早已从一种享受变成对健康的奴役。忙碌的8小时中,屁股不得不时刻黏在椅子上,让大多数人越坐越懒,健康状...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

世上没有完美,知足了、少欲了就是完美。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缺,但是我们的内心不够完美,所以欠缺了很多。当我们真的把心态放下来的时候,一切当下圆满。其实我们该拥有的都已...

仁炟法师:打坐时昏沉掉举的对治办法

仁炟法师:打坐时昏沉掉举的对治办法

信众:师父,为什么打坐的时候老是想睡觉?仁炟法师:这是修禅定的两个问题,也是修禅定的容易犯的两个毛病:一个是困,想睡,那叫昏沉;还有一个是心静不下来,想东想西,那...

信愿法师:家人障难、念佛不退助念往生

信愿法师:家人障难、念佛不退助念往生

【念佛感应录】家人障难、念佛不退 助念往生天津杨柳青二街马风如老居士,自一九九三年皈依佛门后,一心念佛,严持戒律,弘倡念佛,从未间断,自力念佛心非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