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生活中的正知而住

坐禅时,身心的调节不能只是上了蒲团后才要调身、调心,假若如此,那每次在蒲团上要调伏当下的妄心就已经很辛苦了,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进入定境呢?!所以修止观的人,除了打坐方法外,生活中的调心是很重要的。
 
天台宗的行者,日常生活是以「身论开遮、口论说默、意论止观」这三项,来审视自己的三业,让自己的心时时保持清净。
 
在身业部分,任何行为、动作,都应该清楚知道「该做不该做」、「该去不该去」,所做的事、所去的地方,合乎戒仪吗?合乎我的身份、立场吗?有利人或利己吗?通常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来审视自己的行为。
 
口业部分,「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时候说、应该怎么说」,用这些观念提醒自己以减低造口业的机会。尤其要避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意念上,接触外境时,要以四正勤来规范,「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来杜绝贪、瞋、痴三毒。
 
换句话说,星云大师的三好运动「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就是实践「正知而住」的最好方法。此外,有几项生活细节,可以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一、若往若还:行为的来回去处,都应该清楚动向及目的。
二、若睹若瞻:眼睛接触外境时,对外境好坏的专注与否,也须注意。
三、若屈若伸:不同因缘时空,自己的行为举止应知进退。
四、持僧伽梨及衣钵:假使是出家法师,每次穿着袈裟或持钵具都应正念思惟,不能散心杂话。受过戒的在家居士亦是如此。
五、若食若饮若啖若尝:吃的行为会因吃的动作不同,影响到心念的起伏,所以对吃的方式也应清楚明白。
六、若行若住若卧:平日的行、住、坐、卧,皆应保持正念。
七、若觉寤时:当睡醒时的第一念,也是训练正念的方法之一。
八、若语若默:平常言谈中,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应该知晓。
九、解劳睡时:纵然是因身体疲劳而休息,也要明白休息的动机与目的。
 
平时常常保持正念,才能有正思惟;有了正思惟,才不会被六尘境所迷惑,以至妄念纷飞。要修持止观的人时时正知而住,此乃习禅的基本功夫。
点我:

相关文章

多靠近​命好的人,你的命会越来越好

多靠近​命好的人,你的命会越来越好

告诉大家一个让自己好命的方法:就是和好命的人在一起,你的命就会越来越好。命好的人,一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什么叫做命好,中国人讲五福,富贵,长寿,康宁,好德,善终。...

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没有区别

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没有区别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犯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南华寺主持虚云法师的弟子广济,想还俗从军保家卫国,临行前特来向虚云师父道别。  广济:师父,五年来我出家侍佛,深沐佛恩。如今背佛而去,内心十分愧疚。 ...

心律法师:元宵节与佛教的渊源

心律法师:元宵节与佛教的渊源

元宵节与佛教的渊源 今天是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

《感应篇直讲》忠字

《感应篇直讲》忠字

忠。这忠字,不但杀身殉难,即平日做官,尽心尽职,也叫是忠。莫说忠不忠的报应,就看泛泛浮浮,主意不在苍生的,也都没有好结局。可见尔俸尔禄,原负不得这个字的。凡宰相到...

佛教故事:紫竹林中紫竹石

佛教故事:紫竹林中紫竹石

  普陀山的紫竹林,原来还有紫竹石。紫竹石也称观音石,白质黑章,花纹似紫竹,枝叶宛然,图案斑斓犹如一幅幅天然岩画,很有观尝和开发价值,清人曹伟皆有《紫竹岩》诗云:  “石晕斑斓水气昏,竞传灵迹凿山...

黄夏年教授:20世纪中国佛教学术会议综述

黄夏年教授:20世纪中国佛教学术会议综述

20世纪中国佛教学术会议综述 编辑:黄夏年 来源:南普陀在线 一、引  言 召开学术会议,就某一问题进行专门学术讨论,这在古已有之。佛教是一个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