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这是临终关怀很重要的程序,能帮助临

关怀的方式很多,重点是在心灵层面上。一个人,特别是在年纪大时,在家居士、大修行者都一样,随着整个“四大”的衰弱,心灵上会比较倾向小朋友。就像对待小朋友需要哄一样,老年人也很需要别人哄。前提是关怀者必须有颗善良的心,常常用心地以语言的方式,让他明白你对他的关心,而不只是物质上的给予。和父母常常有心灵上的沟通,讲几句好听顺耳的话语对我们不会有什么大损失,或是用心选购一些贴心的小礼物也很能表达关怀之意。可是,很多人就是做不到。以老年人的状况来说,物质上的温饱不需要太多的花费,而心灵上的照顾非常重要。如果只是时常塞一些钱给父母,却让他们孤苦伶仃地生活,到最后面临病痛时也都没人照顾,这不是真正的关心。他对你的所作所为虽没有明说,却会对你怀有怨恨地离开这个世间。

所以,临终关怀应该延长到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因为自己现在对长辈的所作所为将会变成子孙们的榜样。如果自己现在做得不好,未来孩子们也会学着自己的作为来对待自己,到时候就不能埋怨孩子不孝顺,因为他看到你就是如此对待长辈——没有一个好的表率让他学习,怎么能怪他们呢?

亲友活着的时候,就要对他们多多付出关怀,特别是当他们在病中即将进入此生最后的过程时,不要有刺激他们的心态或行为出现。很多人认为,在病人罹患不治之症时,早一点告诉他事实可能对病情会有帮助。很多医生也有这种观念。可是,从我与病人接触的经验发觉:很多人对自己能活下去抱有很强烈的希望,如果我们提早告诉他病痛将会带走他生命的真相,虽然没有什么不好,但会打击他强烈想活下去的愿望。所以这需要很多的善巧。

最重要的是,让别人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怀与爱护,能让他们从内在认同我们的慈悲,并不是侃侃而谈的道理。当他们产生信仰之后,为了让他们明白如何取舍,才是讲道理的时候。

特别是一个已接近死亡的人,真的很无助,因为他知道今生一切的财产他无法带走,也知道这一切对他没有意义,可是又放不下这种执著。

当他对亲戚朋友,包括在前面的你,都会有执著时,就一定要安抚他,告诉他家人的关心:一方面希望他能够恢复健康,另一方面让他放心家里的一切。

当眼睛看物比较模糊、耳朵开始有幻听或者听不清楚你的声音的情形发生时,他就会相信他真的要往生了;那时候你就可以告诉他事实,要他放下家里的一切,因为包括对家人、亲戚朋友、现实世界的执着,现在对他而言都没有任何意义,唯一有意义的是他精神上的信仰。如果信仰佛教,那就要他忆念佛陀。如果有其他助念者,希望能够以他的善念跟助念者的加持力结合在一起。这时候,要不断地开导他,可以让他放下执著。

很多时候,临终者虽然知道自己要往生,可放不下家里的一切财物,放不下孩子。我见过一个全身瘫痪的母亲,躺在床上,还执着地挂念儿子还没结婚。这种执著对他们并没有意义,可就是放不下,我们要尽力让他们放下。在其过程中,他在精神上会有强烈的失望、甚至绝望的失落感存在;他的眼睛已无法看到你真实的面目,前面站一排排的人也没有用;耳朵的听觉消失了,你用语言在旁边安慰,他也无法听得清楚……

这时候,家人或亲戚朋友在他的旁边,要用手去触摸他的身体,摸摸他的手,或者摸摸他的额头,让他感觉你就在他的旁边,来帮助他度过这最孤独的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程序。我们不要以很烦躁的心态面对亡者。很多人看到亲人要往生了,就号啕大哭,或是大喊大叫、抓住往生者等等。这都是要避免的举动。

为什么?因为往生者对自己未来的一切有种不确定的恐惧感。

不要说亡者要往生到另外一个境界,我们从生长的国家要到另一个国家,对那边的语言、环境不熟悉时,上飞机之前心情就会忐忑不安,存有这种恐惧心态。如果在世间换个居住的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恐惧,那么在面临今生结束以及来生的开始时,恐惧会更强烈。

处于那种恐惧时,如果你又引发他今生的执著,让他回忆,他当然会更舍不得放下,免不了地苦上加苦了。

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孝顺或对他的爱护,很难放弃他,但这时就要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希望他往生的整个过程能够很顺利。唯一能帮助他的,是在精神上的给予。大喊大叫对他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对他产生更多的伤害;因为杂念会形成执着,这对往生过程会有很不好的影响。很多人面临即将往生的时候,放不下今生,用手抓住自己的身体,或想抓住别人。我们绝对不能这样做。

对于临终者修往生法时,一段关于安抚意识的转换有这样的描述:“现在临终中阴已降临在我身上,我将放弃一切攀缘、欲望和执著,毫不散乱地进入教法的清晰觉察中,并把我的意识投射入本觉的虚空中;当我离开血肉和合的躯体时,我将知道它是短暂的幻影”。

给予临终者临终时的关怀并注重他(她)心境的变化很重要,因为凡夫心是受习气作用的,心的意识随时都会受到习气的任何影响而活跃起来。

在死亡的时候,长久以来所熟悉的习性都会自然地表达出来,并引导再生的方向。

死亡前的最后念头和情绪,对于往生者的未来,都会产生极端有力的决定性影响。

所以我们说,在我们现在的修行时断恶修善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当我们面对临终的那一刻,想要控制自己的心念和意识,那都是靠平时的修行功底所累积的。

 

点我:

相关文章

只要心中有佛,人人皆可自度

只要心中有佛,人人皆可自度

  一位虔诚的信徒在遇到水灾后,爬到屋顶上避难。  但是,洪水渐渐上涨,眼看就要淹到脚下了,信徒急忙祷告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快来救我啊!”  不久就来了一条独木舟,船上的人要救信徒,他却说:“我不...

念地藏菩萨 《地藏经》《金刚经》,念咒等,算不

念地藏菩萨 《地藏经》《金刚经》,念咒等,算不

问:念地藏菩萨、《地藏经》、《金刚经》,念咒等,算不算助念?答:通通不算!只有念阿弥陀佛名号才是助念。所谓「助念」,是助人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而不是助他念经...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地皈依三宝以后,什么东西都伤

呷绒多吉上师:真正地皈依三宝以后,什么东西都伤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52)...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

南怀瑾居士:禅与生命的认知 初讲 第四日

第四日 第一堂 日本为何推介禅宗 佛法讲修行由有为法入手,这是说学理。什么是有为法?由现世这个生命,由物理世界生理方面,开始着手修出入息的方法。从佛法传到...

大安法师:圣凡二力彰显净土景观

大安法师:圣凡二力彰显净土景观

  一、圣凡二力彰显净土景观  阿弥陀佛以本愿威神之力,流现西方极乐世界无尽庄严,诸如:宫殿楼阁、宝池莲花、重重宝树、德风华雨、妙法梵音、光明透亮等。尊者阿难听到释迦本师的介绍后,便向释尊禀问:十...

诸业的果报

诸业的果报

  诸业的果报  人的一生是功过相杂的,各人的悲欢苦乐都是自己所造诸业的果报,并非只一种因缘,而是种种业缘的集聚。  一时,佛在舍卫城。时舍卫城由胜光国王掌管,鹿野苑由梵施国王执政。两国因一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