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后这些事不能做

三皈誓言中的“皈依佛,终不皈依邪魔外道;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便是获得皈依体后应遮止的范畴。

遮止学处中首先要求我们,皈依佛,永不皈依其他宗教或各类民间信仰。同时要认识到,皈依佛之后,也不应再以世间的感情、财物、地位为究竟归宿。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学佛就要排斥生活的一切吗?并非如此。皈依,决非逃避现实,更不是让大家不再工作谋生或成立家庭。只是希望我们认识到:这一切于人生只有暂时意义,不是真实皈依处。否则的话,眼前利益往往会像蔽目之叶般挡住我们的目光,使我们看不到事实真相,看不到广阔世界。

皈依佛,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具有的觉悟,那是世、出世间最究竟圆满的智慧。若皈依后还心系余皈依处,不仅会破失皈依体,更会使我们生生世世难有因缘得遇佛法。
皈依法,应依教奉行,依法遵循各种戒规,遮止一切不如法的行为。对于在家居士来说,重点是奉行五戒十善,其中的每一条,都包含保护自己及不伤害他人两方面。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五戒亦为五种布施,即无畏施。奉行五戒,是断除恼害众生的因缘,从而消除他人恐惧,故名无畏施。如果我们不杀生,别人就不必担心被我们伤害;如果我们不偷盗,别人就不必担心财物会被我们掠夺;如果我们不邪淫,别人就不必担心家人和我们在一起不安全;如果我们不妄语,别人就不必担心被我们欺骗;如果我们不饮酒,别人就不必担心我们会失去理智。而在十善中,尤其注意口业的防护,如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这是我们应当特别引以为戒的。不良语业不仅会制造事端,影响大众和合共处,更会使内心在人我是非中越陷越深。此外,十善中还增加了不贪、不嗔、不邪见。贪、嗔、邪见为根本烦恼,由此派生一切不善业,抓住这一关键,其余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皈依僧,不再皈依任何外道或其他宗教信仰者。但遮止的意义主要在于不以其为皈依处,并不排斥在工作中与他们进行接触乃至合作。

遮止学处主要包含这三个方面。当我们皈依之后,对任何不信乃至诋毁三宝的行为,决不能随顺。宁舍生命,不舍皈依。须知,无论以什么方式认同毁谤三宝的做法,将立即失去皈依体。

 

点我:

相关文章

【佛祖】如来佛祖的来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介绍

【佛祖】如来佛祖的来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介绍

佛祖(佛教解释)  释迦牟尼(Sakyamuni)。佛教创始人。本名 ,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达摩。因父为,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觉者)、世尊、释尊...

南怀瑾:男女行淫时,有好几亿的中阴身在看

南怀瑾:男女行淫时,有好几亿的中阴身在看

本文摘自《南怀瑾讲述人生的起点和终点》佛讲到,在进入娘胎的时候,通常的情形,中阴身忽然一个念头是性的欲念。如果看到男女在做爱,这一对男女跟他有缘,他就一下被吸过来...

蕅益大师:洞明二百五十戒开遮持犯之致,否则二六

蕅益大师:洞明二百五十戒开遮持犯之致,否则二六

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专精者。岂徒着衣持钵而已。律中第一要务。在常一其心。念无错乱。谓依四念处行道也。四念处慧。佛法总关。无念处慧。着袈裟如木头幡。礼拜如碓上下。六...

印光大师:生死随缘,一意西方

印光大师:生死随缘,一意西方

立志求生西方世界的人,不能怕死,假如今天就要死了,今天就生西方。正如孔子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修西方净土的人,今天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完全随缘,根...

月溪法师: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

月溪法师: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

月溪法师讲佛教人生观 序 众生虽万类不齐,而有同具之情焉,其情为何?曰:离苦得乐是也,佛之成佛,与菩萨之为菩萨,其出发点亦不外是情。此释迦世尊,既先以事行教化...

宣化上人:如用感情来学佛法,不但不能成就,反而

宣化上人:如用感情来学佛法,不但不能成就,反而

现在我要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讲真实的法。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学佛法要用智慧来学,不可以用感情来学。用智慧学佛法,是为正法。用感情学佛法,是为末法。学佛法,要有择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