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这些東西都放下了,佛门叫大丈夫,这个

我们把烦恼布施掉,把生死布施掉,烦恼布施掉,我们就没烦恼;生死布施掉,我们就不生不灭。可见得这两样我们都捨不得布施,我们天天生烦恼,我们还有生死轮迴!为什么不把生死轮迴放下呢?能把这个放下,佛门叫大丈夫,这个了不起!这些东西都放下了,何况身外之物?身外之物那都是鸡毛蒜皮,有哪一样放不下的?念佛堂裡面,佛七裡头主七师常说「放下身心世界」,这就是真正的布施,要放下,我们心裡才得清凉自在。换句话说,我们心裡面有忧虑、有牵挂,这都是病,都是六道轮迴的病根,我们要把一切牵肠挂肚的东西统统捨掉,捨得愈乾净愈好。六祖说,我们的清净心裡头「本来无一物」,那才是我们的真心,才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如果不捨得乾乾净净,我们的真心本性就透不出来,禅宗讲明心见性,我们决定明不了心,也见不了性,为什么?我们不肯放下,我们没有把这些东西捨掉。

可见得菩萨法门裡,这个法门叫根本法,菩萨修什么?自始至终,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修布施,也就是修的放下。我们说佛法繁琐,佛法其实不繁琐,简单的很!老和尚当年见章嘉大师,向他老人家请教,大师开示的就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放得下就是布施,看得破就是般若、就是智慧。智慧从哪裡开?必须放下,智慧才开。智慧开了,我们就真正肯放下了。所以,这两个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愈肯放下,智慧愈增长;智慧愈增长,放下愈彻底。

所以说菩萨跟我们不一样,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他认真的在做;我们凡夫不晓得这个道理,也不肯做。初学的人说业障重,重在哪裡?晓得这个道理也不肯做,真的业障重!因此,如果学佛人这一点都做不到,其他的不要谈了,极乐世界我们决定没分。所以一定要觉悟,就是要修六度,首先要懂得放下,要懂得捨。

 

点我:

相关文章

斋主与小沙弥

斋主与小沙弥

  佛在世时,常有人供斋,佛受供后就给那些斋主说法。按律仪,斋主向佛稽首顶礼,求佛说法,佛不在,就请佛的弟子去应供,应供完了也是要说法的。  一天佛领着大比丘众去应供,只留一个小沙弥看家,这时来了...

【小乘】是什么?经典有哪些?与大乘的区别是什么?

【小乘】是什么?经典有哪些?与大乘的区别是什么?

小乘佛教是什么?经典有哪些?(佛教解释)  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主张恪守戒律,严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戒律,注重上座部比丘众的自身的戒律修行。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是《阿含经》系列。即《长阿含经...

宽容是一剂良药

宽容是一剂良药

      王小雅古代有一老禅师,夜晚出房门巡夜时,发现墙脚有一把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小弟子违背寺规私自溜出去了。老禅师没有声张...

净空法师:你所掛念的人、你不放心的人、你想照顾

净空法师:你所掛念的人、你不放心的人、你想照顾

每一个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莲花化生,我们的灵神离开身体,就坐在莲花裡头,莲花就合起来了。阿弥陀佛把这个莲花带到极乐世界,还放在七宝池裡面,莲花一开,这个人身体变了,...

割肉喂鹰的是谁?割肉喂鹰的典故

割肉喂鹰的是谁?割肉喂鹰的典故

  久远劫前,有一位护念众生、慈悲为众的萨波达国王,平日广行布施善法,凡是百姓有所需求,他总是能够体察民情,悉心倾听,应愿供给,从不吝惜。  一日,帝释天王的天寿即将终了,心中愁闷不乐。  这时,...

《释迦牟尼佛广传》:二、发愿品15、权巧方便度众生

《释迦牟尼佛广传》:二、发愿品15、权巧方便度众生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与由衷的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