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不被境​转

虚云老和尚云:修行人天天讲修道,如何谓之修道呢?修是修造,道是道理,理是人人的本心。这心是怎样的呢?

圣言所表,心如虚空,说一个空字有点笼统,空有顽真之分。我们眼所见的虚空,就是顽空;那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灵明妙用,随处自在,能含一切万物的才是真空,修行人要明白这样的真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清清白白,明见无疑,就是见道。

拿去上海作比喻

若从地图看上海,有方的圆的,横的竖的,南京路淮海路,外滩等等名目。只看图而未曾到上海的人,别人问起来虽然答得出,但不实在,而且有很多地方答不出的。

修行人见道之后,如亲到北京,亲见“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的本性,不同依文解义的人,只见北京图而未亲到北京。空就能摆得开,无挂无碍,不空就摆不开,就有挂碍,所说和所做就不一样。

空可空非真空,

色可色非真色,

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

色空原来无碍,若实在明见此理,则任他天堂地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挂无碍。不明此理的人,虽能说得天花乱坠,也无真实受用。

虚云说的公案

古来有一位老修行,在大众会下住了多时,度量很宽,待人厚道,常能劝人放下放下,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没有?”他说:“我在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后来觉得在大众会下,还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这回独宿孤峰,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以为就真无烦恼了。

谁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地说到庵里去看看。有说不要动修行人的念头,又有说既是修行人,念头是不会动的。后来牧童都进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团没有理他们。他们找吃的找喝的闹个不休,老修行不动也不吭声。牧童以为他死了,摇他也不动,但摸他身上还有暖气。有人说:“他入定了!”有人说:“我不相信。”于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还是不动,挑他的手也不动,挑他的肚脐也不动,挑他的耳朵亦不动,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于是大骂道:“打死你这班小杂种!”那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出现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的,今天还放不下吗!”可见说得一丈不如行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转真不容易!

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间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摘自憨山大师《费闲歌》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相关文章

学愚教授:学愚教授:更需要正能量的佛教

学愚教授:学愚教授:更需要正能量的佛教

学愚教授:更需要正能量的佛教 来源:香港商报-文化东方周刊 文/韦正风 近来,龚琳娜《法海你不懂爱》在网上流传,引起佛教界众多批评,有人认为娱乐要有底线,不可...

“超度亡灵”对去世的人真的有帮助吗?

“超度亡灵”对去世的人真的有帮助吗?

说到超度亡灵,先要说明亡灵的性质。人死之后的生命主体,称为亡灵。民间一般的观念,认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而且永远做鬼;在佛教中,决不接受如此的观念,否则,就谈不上超度...

信愿法师: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

信愿法师: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

【往生净土仗佛愿力】印光大师开示: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无一不得生者(三)世尊在《四十二章经》里面,告诉我们豪贵学道难,豪就...

净空法师:一支香里头有几十个妄念,说明往生靠不

净空法师:一支香里头有几十个妄念,说明往生靠不

功夫从哪里看?杂念不生了,妄念少了,这就功夫进步了。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告诉我们,一个小时,不是一个小时,他说一支香,我们烧香有长香、短香,长香是一个半小时,短香...

男女交往,心诚念正

男女交往,心诚念正

现代男女在交往异性朋友,乃至于随着感情的加深而相互恋爱,以致直到婚嫁时,都必须在不犯邪淫的前提下进行,才能确保各人的节德、寿康与幸福。所谓在不犯邪淫的前提下进行,...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

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有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