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陀美仁波切:心如止水,不要生气

萨迦班智达讲过,一个人的福报快消到尽头的时候,就会脾气暴躁。因为之前没有及时培植福报,待福报消尽时,嗔恨心占了上风,就发了脾气。发了脾气,“火烧功德林”,那我们从无始以来身口意所造的功德,一刹那间全部消失了,流逝了;所以,嗔恨心的危害非常大、非常可怕。

每个人都有生气的体验,有的时候发生什么或是别人说了些什么,影响、侵犯、伤害了我们,我们就发脾气;还有的时候我们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比如看看电视、和别人聊聊天,也许所见所闻和我们无关,但是我们觉得无法理解、不能容忍,也会生气。

生气的时候,我们会觉得 “ 怎么会这样?另一个人或一些人怎么能够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出乎我们的意料,同时也让我们想不通、理解不了。因为这是我们思想意识中所不能接受的,与我们的观念相违悖的,所以我们很生气,越想越生气,只要想到这些就会生气,我们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还会有些对抗的行为。

也许我们会为自己的生气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说出些林林总总的道理,觉得生气是有必要的,不是无缘无故的。当别人劝我们时,我们也无法平息怒火,会对他人说“难道我不该生气吗?”在生气当中,我们只会想到让我们生气的事情,我们的思想反复地沉陷于让自己生气的事件,很难进一步思考。

当我们情绪过后、心情平静下来,再去回想生气发生的过程,有时会疑惑:“为什么我们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观念上的执着又在哪里?为什么那时我会生气呢?”不妨回想一下,几年前曾发生的那件让我们气愤填膺的事情,现在想来,会觉得没有必要生气,也许还会觉得当时生气是件很好笑的事情。再一步回想,我们对在生气中所采取的行为,比如争吵、争斗等,会觉得不理智,如果再一次经历那件事,我们就不会再生气,会处理得更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经历让我们的思想变了,我们放下了思想中固执的观念,所以我们能够容忍了,并觉得可以理解。

谁都不希望生气,生气会严重伤害自己的许多器官,比如:肝、肺、脾、胃和心脏等。很多疾病都是由于生气引起的,医学研究发现,人生气时会分泌大量毒素伤害身体。据报纸报道,美国有一个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生气时10分钟耗费掉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更是十分剧烈,分泌物比在任何情绪时都复杂、且具毒性,因此爱生气的人很难健康,更难长寿。生气能够让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乃至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生气?因为我们还有执着所在,我们执着我们的观念,认为我们的观念是对的;执着我们的见解,认为我们的见解是正确和深刻的。学佛后我们还会执着我们所了解佛法的知识和宗派,要是与我们所知道的有不同的地方,会觉得无法接受。

在生气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不仅仅去想是什么样的事情引发了自己生气,这种行为如何如何没有道理、难以理解等等。而是反思:我不能容忍之处在哪里?自己的固执又是什么?再一步想:这个世间本来就是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生气的情绪也会慢慢地消散。也许我们维护了是非曲直,也许我们的观点是对的,但我们更要学的是包容,允许与我们相异的存在。

这个世界是多姿多样、丰富多彩的,是因有不同的存在,我们不能因自己的所知所学而排斥其他,当自己深信因果、行为上如理取舍的同时更要容忍其他的观念以及各种各样的行为发生。

 

点我:

相关文章

白云禅师:自我行为的修养与生命价值观的展现

白云禅师:自我行为的修养与生命价值观的展现

自我行为的修养与生命价值观的展现 各位贵宾、各位在家菩萨:这次佛学讲座本来昨天就要和大家见面,可是天公不作美,只好延到今天晚上。不过,没有关系,我准备把这两个...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一章 绪论:中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一章 绪论:中

第一章 绪论:中国佛教文化论纲 佛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次大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曾经是古印度文化的代表。印度文化圈和中国...

净空法师:这十首偈,我们要常常读、常常看,时刻

净空法师:这十首偈,我们要常常读、常常看,时刻

录雪公佛七开示偈颂如下:一、应知散乱念弥陀,空费工夫难解脱,人生寿命呼吸间,一失机缘苦万劫。二、六字以外皆非一,难与弥陀感应时,圣量是佛亲口说,愿汝快刀斩乱丝。三...

观世音菩萨故事::史丞相不识观音

观世音菩萨故事::史丞相不识观音

  宋高宗绍兴年间,四明人史诰来游普陀山。一日他与同行程某前往潮音洞紫竹林礼拜观音大士,他们来到了潮音洞,只见此地背山处紫竹繁茂,濒海则巉岩突兀,境观绝为清净,于是他们在清净亭中闲坐用茶。这时,有...

海涛法师:发恶誓的果报

海涛法师:发恶誓的果报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已经断除烦恼,得到神通的微妙比丘尼,她对比丘尼们叙述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善恶果报。她说:  「我过去曾经有一世是一位有钱人的太太,生活过得幸福美满,美中不足的是我不能生育。后...

怀让禅师的故事

怀让禅师的故事

  唐代高僧南岳怀让禅师,是六祖慧能最著名的三大弟子之一,陕西金州安康(今陕西安康)人,俗姓杜。怀让十岁时,就喜读佛经。怀让十五岁时,在荆州玉泉寺出家了。有一天,他叹息道:“出家人行无为法,天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