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如何在家庭矛盾中做到不生气与宽容?

  问:家庭当中产生过一些矛盾,我没办法做到不嗔恨、不愤怒,做不到平静和宽容,无法自拔,怎么办?怎么对治?

  答:这时你就想,如果你愿意拥有幸福的家庭,那么你要学会宽容他人、包容他人、要学会谅解他人。中国有句俗话:“人非草木,孰能无过,知错必改,善莫大焉。”其实每个人都可能做错事,哪个人不会犯错误啊?难道自己没有做过任何错事吗?天下没有一个人不做错事。自己一次的错误而被他人穷追不舍,永远不宽容,永远不包容,你心里又做如何感想啊?因此,要学会宽容。

第二个,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寺院、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你盼公平还不如盼和谐,因为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比如一家人吃饭,有的人可能吃两碗饭,有的人就只能吃半碗饭,这不就不公平了嘛,哪有公平啊?难道你这一点也计较?谅解才是最应期盼的,宽容才是最公平的,包容才是最公平的!

一个人只看别人的过失,从不去观察自己的过错、过失和缺点,注定他这一辈子永远也不会幸福;一个人不去观察他人的缺点,而观察自己的缺点和漏洞,这个人注定今生幸福美满。因为你观察他人的缺点越多,你会越闹心、越不愉快、越是痛苦。

再说,人们常常以自己的价值观做为标准,来衡量他人有没有错,一旦发现与自己的价值观相违背的时候,他就认为别人是错的,一但发现与自己的价值观相同,就认同他没有错。你想一想如果你的价值观有错误,那你衡量他人对和错的工具本身就出错了,因此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他人错还是对,人与人之间要达到百分之百相同的价值观、伦理观、世界观是不可能的,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当你成了佛的时候。在此之前,即便是菩萨与菩萨之间也会有不同的价值观。那么夫妻之间、儿女和父母之间、朋友之间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相同的价值观。

要学会“求同存异”,凡是“存异”的东西淡化它,不要去说它、不要去想它、不要去在意它、不要去计较它;凡是相同的部分要提倡它、赞扬它、推及它,唯有这样,一个家庭,才能够确保白头到老、幸福美满,一个企业才能够顺利发展,一个国家才能够繁荣兴盛,一个民族才能团结和睦;所以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他人的行为、言谈举止和内心的起心动念。

其实,当你越爱某一个人的时候就越容易产生离别、背叛。如果你太爱太爱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你就把他当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所以他身体的一切行为、语言的一切言谈、内心的一切动念必须符合你的价值观。一旦不符合你心意的时候,你就会感到很失望、很难受、很痛苦,有背叛的感觉。如果这个孩子所有的意识形态被你架空了,他只能选择三条路:第一就是跟你对着干;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听你的,我再也不去想问题了,成为根本没有任何独立思维能力的人了;第三个结局就是跟你明着做一套、暗着做一套,在这种情况下,千万千万小心不要让孩子学坏,你想要这三种结果吗?如果你想要,你可以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给他的身上。

对于夫妻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呢?要学会佛教里面所提倡的宽容、包容和谅解,同时积极地引导而不是强迫。你听说过佛教曾经强迫人修行吗?没有。佛教历来都是跟你讲道理,你觉得有道理你就去修,听不进去也没关系,你什么时候觉得有道理你可以再来修。它是完全自由、宽容和包容的,咱们学佛者也应该这样做,这很重要。

 

点我:

相关文章

人的身体不在了,法身还在不在?

人的身体不在了,法身还在不在?

人的身体不在了,法身还在不在?答:当然在。人的身体不在了,说明这一期的生命结束了,但是生命识还存在,将会随着业力再进行轮转。这个佛性被无明障闭了,就等于太阳被乌云...

【四众】四众是什么?佛教的四众弟子是哪四众?

【四众】四众是什么?佛教的四众弟子是哪四众?

  四众,在佛教中有不同的解释,一指佛说法时的听众「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二指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三指共议大天五事,而持不同意见的四类众「龙象众、边鄙众、多闻众、大德...

欲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

欲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

  在一座寺中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清晨,他要去担水、扫地,做过早课后要去寺后的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  回来后,还要干一些杂活,晚上还要读经到深夜。  有一天,小和尚稍有闲暇,便和其他小...

宽运法师: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

宽运法师: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

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 ──庚寅年重阳节有感 孝亲思想在中国可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尔雅·释训》中就提到「孝」;「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亦说:「孝...

八岁龙女即身成佛

八岁龙女即身成佛

  在《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有一段叙述八龄龙女即身成佛的故事。  娑竭罗龙王威震四海,他最小的一位公主聪明伶俐、善根深厚,年龄才八岁的时候就有很多不平凡的奇迹,“龙女”,大家都这样尊敬的称呼...

《江慎修居士选录》:体物全爱张从善放生救物延寿

《江慎修居士选录》:体物全爱张从善放生救物延寿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原文】  4、体物全爱张从善  张从善年十五,尝持活鱼,刺指痛甚。自念我伤一指痛楚如是,群鱼剔腮剖腹,断尾剖鳞,其痛如何,特不能言耳。遂尽放之溪中,自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