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火爆爱生气,怎样才能少生气,不造口业?

问:这一年左右,我感觉自己的脾气特别火爆,一点就着,自己也知道这样很不好,可是就是嘴巴比脑子反应快,我要怎样才能让自己少生气,不造口业?

答:1、习气都是对自己无底线的纵容,能不能改,就看你有没有这种洗心革面的决心了。

2、所有的习气都是可以通过反复地训练来改变的,坚持一个月,就能形成一种新的习气。

建议每天多念几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起嗔心”,对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不断提醒自己。刚开始可能还时不时地旧习爆发,但提醒得多了,犯错的机率就会越来越少了。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习惯久了,就成了本能。

匿名:

现在我不想让父母担忧。但是因为我个子小,又瘦,我妈妈总担心我娶不到媳妇。我现在工作不稳定,收入又不高,总觉得不管怎么努力还是改不了这个现状。该如何去面对?

心上莲花:

1. 貌似马云个子也不算高、长得还不怎么帅,瘦瘦小小的,他也讨上了媳妇,还一不小心就发了财,你为什么就不能呢?小平同志个子也比较矮,长得跟帅字不沾边,他也讨上了媳妇,并且开创了一个时代,你又担心什么呢?

2. 就事业而言,立足当下,把眼下能做的每一件事都用心做好,心态阳光积极,为人亲和、乐于助人,持之以恒就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3. 至于婚姻,你观察一下身边,并不是只有又高又帅又有钱的人,才能讨上老婆,貌似人手一个,只有极少数例外。打单身的人,也并不见得全是矮穷矬,也有很多小资一族,而且比例差不多,所以你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只要你乐观向上,踏实做事,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说不定人家刚好就喜欢你这一款呢?

问:俗话说"斗米养仇人"一一 生活中确实常看到那种得到救助后不知感恩的例子,这让人很寒心。请问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答:1、就如播种,难免会有几颗烂种子,非但自己不发芽,还把别的种子也弄发霉。但这能成为我们从此不种庄稼的理由吗?

2、我们做善事,是出于不忍,出于良知,是面对自己的心。不能因为个别人的不知感恩,而改变自己的初心。

3、再说了,我们布施,也要学会对布施对象心存感恩,感恩他们成就了我们的福田。在一切处都能发现值得感恩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富足之心。别人的错,不是自己错的理由;同理,个别人的不知感恩,也不是我们不愿意善良的借口。

问:说到梁武帝,韩愈在《论佛骨表》:“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借此反对佛教,梁武帝生平对佛教贡献那么大,为什么结局不怎么好?

答:1、就我们自己而言,如果工作不好好干,这事业能做得好吗?梁武帝是当皇帝的人,他的工作是管理好国家,这本职工作没做好,国家出问题,是不是很正常?

2、佛法能落实于生活、也能很好地用于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不是丢下事业不管,或将学佛仅停留在念经上,经要念,更要在行动上落实。将十善业道等落实为人间佛教,将佛教诲的父子之道、夫妻之道、经营之道、君臣之道,一一落实在生活中,外修六度万行,内观身心生灭,这才是真正的依教奉行,才真正内净其意,外治其邦。

问:佛度有缘人,没缘的是度不了呢还是不度?如果是不度,那岂不是有分别心吗?请师兄答我所疑,谢谢。

答:一切法不离因果,因果是“因+缘=果”,过去的种子叫因,现在的条件叫缘。度不了的人,要么是过去未种善因,如同没有种子;要么是现在的缘尚未成熟,就像种子尚未到发芽的季节一样。所以,无缘的人是暂时度不了,不是不度。这种对佛法实在无缘之人,只能先结个善缘,种个远因,以期未来善根成熟。

 

点我:

相关文章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5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5

  民国德堂  德堂,字天然,是湖南清泉刘氏子。从小颖悟,抱有出世的愿望。崇敬礼拜观音菩萨,而喜欢盘坐。光绪丙申年,二十三岁时,在南岳磨镜台出家,是海岸长老座下的徒孙。然后就到上林寺受具足戒。不久...

佛陀的拈花微笑与摩诃迦叶

佛陀的拈花微笑与摩诃迦叶

  这个故事最早是佛祖释迦牟尼入寂前,在灵山召集大众举行最后一次说法。有一位大梵天王(佛教中的护法神)向佛祖敬献一枝金色莲花,请求佛祖:如果还有未说的最上大法,希望能宣示给众人和将来的修行者。佛祖...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15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15

  民国江邦济  江邦济,字道卿,号晴舟,是安徽婺源江湾,江易园居士的父亲。江邦济,秉性仁孝,幼年失了父亲,母亲詹氏,抚养严格,时常有责备,但都喜笑承受。天生好学,博通经史,诲人不倦,宽容好布施。...

妒妇问禅

妒妇问禅

  一个妒妇来到弘光法师面前,向大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妒妇说:“很多年来,我一直怀疑丈夫有外遇。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却没有找到丈夫外遇的证据。因此,我每天都忐忑不安。”  大师问:“你为什么会怀...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I 93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I 93

936经:本经叙述迦毗罗卫的诸多释氏共集于“供养堂”,向摩诃男请教一个问题:“摩诃男!云何最后记说彼百手释氏命终,世说记彼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

海涛法师:宿世的恩缘 报恩七天

海涛法师:宿世的恩缘 报恩七天

  有一位菩萨隐居在深山幽谷中修行,他常以大慈大悲的心,同情天下众生的生死苦恼,静心诚意,追求大道。但有个东西一直妨碍他的修炼和求道,那就是一只虱子。  虱子在这位菩萨的衣服上居住,每当菩萨禅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