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暗示:警觉的智慧提醒
暗示:警觉的智慧提醒 我在长篇传记《无死的金刚心》中专门讲过对治分别心的办法,下面选录一些内容: 第一种是暗示法。 你要暗示自己,这是分别心,分别心是修道最大的障碍,是不可以生起的。你就安住在湛然之境中,观察那生起的分别心。当你观察它、思维它,并暗示自己不该生起它的时候,那分别心便会像艳阳下的霜花儿那样消失了。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分别心,它的本质仍然是无常的,仍然是归于空性的。当你用智慧观照它时,就会发现它是了不可得的。 你就在这样的定境之中,不要动摇。身不动摇,心也别动摇。你要不思过去,不念未来,安住于当下,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将世俗的痕迹存留在心中。对任何事物,也不要起分别之想,不要有任何希望,也不要有任何怀疑,更不要有任何欲望。有的人可能会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不要有任何希望,没有希望的人生不是消极的吗?不是这样的。希望代表了对未来的某种欲望,代表了你对结果的执著。为什么有的人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正是因为希望的程度越高就越是执著于结果,一旦结果与预想不符,就会产生巨大的失落。 但要记住,我所说的这种状态不是昏沉,也不是无记,不是什么都没有。你不要堕入顽空,那种冷水泡石头似的顽空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正定不是昏迷,不是冬眠,不是无记无念的顽空。你系念于此,不动不摇,但同时,你又要生起另一种智慧,来观察你自己是否如法,是否昏沉,是否散乱,是不是有了杂念,你的心是不是开始摇动。你的观察之心要像空中发现猎物的鹰隼一样,心的每一个变化都不要放过。你要跟踪它,监督它,观照它。 不过,你要注意那观察的度,就是说,你的观察之眼不要过于强势,不要伤害你那止寂的心。当你的观察之眼过于强势时,你的止寂之心就可能动摇。二者的关系很是微妙,过犹不及。就像我们之前说过的,它很像弦乐器上的那根弦,太紧了,有可能断;过松了,却弹不出音。你要时时提起那智慧观照的正念。什么正念?便是明白世上一切都如梦幻泡影,虚幻无常,分分秒秒地改变着,你无须执著。 当然,相对于止,那观也是分别心的一种,它们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刚开始禅修时,不能没有这个分别心,就像你在真正证悟之前不能不给自己树立一个善恶的标准一样。因为这便是人们所说的正念,它像看家护院的镖师一样,为的是防止盗贼的进入。你要善于动用这个正念,用它来消灭其他的不速之客,出现一个,消灭一个,久久成习,那些纷纷而至的细分别心就渐渐少了。跟咆哮的大海终究会平息一样,你的妄念会越来越少,最后,你的自心以及它对外部世界的观照就融为一体,达到了止观双运,你就会观中有止,止中有观,亦观亦止,亦止亦观。最后,你就连那正念也不再执著了。 这件事发生在黑龙江省嫩江县,时间大概是1978到1982年之间。家母当时在嫩江县医院做护士,有个姓孟的女护士一直与家母关系很好。突然有一天,孟护士的丈夫在家开枪自... 问:人病故后,请问应如何助念?又临终前念「大悲咒」或者念《地藏经》可以吗?答:若往生者是修净土法门,在其临终前,什么经典都不要念,就是念阿弥陀佛。人特别是病危时,... 如理皈依 --慧光和上开示-- 皈依,你要学习皈依。很多佛法的观念都把它形式化了,并没有真正运用在生活里面。 皈依,甚么是皈依? ——「... 第二节 密宗迁识往生 除了净土宗的殊胜助念往生之外,还有密宗的“迁识往生”,也是佛教临终关怀的又一殊胜妙法。倘若有缘之人,能于此法得度,亦可往生... 1.随缘就自在,攀缘就烦恼。攀缘是什么?我一定要这样,我一定要那样。你这个“一定”,就是分别,就是执着,就是造业。2.莲池大师教给我们,真正修行人决定不攀缘,决定... 忏悔前愆.改往修来 ──礼拜《梁皇宝忏》的意义与功德 宽运法师西方寺盂兰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非常高兴,有这么多的护法居士、善信、孝子贤孙,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