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前学 二、空分之中观空性见
二、空分之中观空性见:般若智慧 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为利益不同根基众生而三转*轮,其中第二转*轮,着重宣演中观的般若空性。 一、中观空性,般若之内涵 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 中观见是依据《大般若经》中空的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中观见在破除人们执著空有的两边中提出了“八不”的学说:不生不灭(从实体方面看)、不常不断(从运动方面看)、不一不异(从空间方面看)、不来不去(从时间方面看)。 在中观见看来,生灭、常断、来去、一异是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人们认识之所以成立的根据。如果否定了这四对范畴,否定了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从而就显示了空性真理。 中观还提出两种真理说(二谛),认为在最高真理(真谛)空之外,还应承认相对真理(俗谛),对修持佛法的人应该说真谛,说空性真理,对覆盖无明(无知)的凡夫,应该说俗谛,即承认世界和众生的存在。 中观见还进一步认为,作为最高修持境界的涅槃和现实世界在本性上是没有差别的,它们之间所以有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无明的结果,如果消灭了无明,也就达到了涅槃。为此,将修行阶段划分为五十二个行位。 俗谛的代表:《坛经》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真谛的代表:《坛经》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二、般若智慧,中观之妙用 般若,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中观见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 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在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在法义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智慧包含五种: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 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显现了,天上地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不是凭聪明得来的,是悟道之后的自然流露。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就是大智慧。比如把最难懂的东西用特殊的一种方法,让别人一听就懂这就属于方便般若。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这是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世间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这都需要般若为核心,正见为指导。所以在般若精神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关的行为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 出家颂 慧净上人 把青春生命 献给佛教 让阿弥陀佛 作我主人 遥想当年 悉达多太子 出了东门 遇到老人 出了南门 遇到病人... 人与人之间,就是一份缘;情与情之中,就是一颗心。01认识靠机缘古人云:“凡是机缘,无不和合。”人与人认识靠机缘,心与心相知靠真诚。滚滚红尘,芸芸众生,能在同一时空... 问:“宁保非魔”疑。就是有人问,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在面前,会不会是魔所显现呢?很多人现在都有这个问题哟。就像昨天提问,都不敢生起发愿见佛的心,怕着魔。这里面又跟修... 第三节、第一层幻:所觉皆是幻!1、人们通过代理机器人体验到世界与人们玩的电脑游戏体验到的世界没有任何本质区别(每一个玩游戏的人都可以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有许多... 尊敬的网络、电视机前诸位同学,大家好! 闻许多同学迷于通灵、超度附体者,几近失去理智,忘失学佛初衷,殊为可叹! 净空于讲席中多次向大家报告,佛陀教育之宗旨,乃教... 执着里头,放不下的里头,最难的情执。六道众生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出不了六道轮回,情断不了,这是个很大的麻烦事情。情之体是什么?是智慧。迷了,智慧变成感情;觉悟了,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