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称呼出家人不能直呼“某某师”,不管是沙弥

若见沙弥,礼如大僧,勿以位小而不加敬。

若看到沙弥,即使是孩童年龄的小沙弥,也一样要礼敬,甚至礼拜,如同礼敬大比丘僧。不要因为沙弥在僧团中的阶位比较小,而不加以恭敬。

此于大僧为小,于俗为尊。出家受具,便入僧数。不得以小儿意,轻而待接。设有说法,当谨听受,勿复唤名而走使。

相对于比丘来说,沙弥的阶位是比较低的,因为他刚出家。但是相对于俗人来说,他是尊贵的,因为毕竟他现的是清净的出家相。同时,他现在虽然是沙弥,但是他只要满二十岁,就可以受比丘大戒,便入僧数,他就属于比丘僧。所以不可以因为他是小沙弥而轻慢他,对他的态度就随便。

或者有的女众特别喜欢小孩子,看到僧团当中有小孩子出家,特别可爱,就想摸一摸、抱一抱,这样都不行的,毕竟他是出家众。

所以“设有说法,当谨听受”,沙弥为居士说法,居士也是要以恭敬心来听受。世尊过去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一个野干,也就是狐狸,为他说法。世尊都愿意为了半句偈,而舍出生命,来供养这个野干,何况是沙弥为我们说法?所以有说法,要恭敬地听受。

“勿复唤名而走使”,不要直接叫他的法名,即使他是沙弥也是如此。直呼其名,是同辈之间、或者长辈叫晚辈的称呼。按照汉地的习惯,可以称“某某师父”,或者“某某法师”。不管他是沙弥、还是比丘、比丘尼,不论他是不是自己的指导法师,都可以称某某师父。

不可以随便使唤,比如叫:“某某师,把椅子搬过来。”不可以这样。我们要么自己去做,如果有需要请僧团的执事帮忙,要向当家或知客法师等执事法师讲,由僧团的执事来指派。我们不能自己直接指派,否则损自己的福报。因为不管他是否有修行、有没有受戒,他现的都是三宝的形象,三宝弟子都不应该随便使唤的。

在佛世时,有一位宾头卢尊者,他在家时是优填王的臣子。他出家后,住的地方离王城有20里,但优填王仍然常常很殷勤地去恭敬礼拜这位尊者。有些不信佛的大臣看到后很不高兴,就对国王说:“他过去是你的臣子,你现在顶礼他,他居然坐在法座上让你拜,动都不动,毫不谦让,太不应该了!”

刚开始优填王不以为意,但听得多了,心中就生起忿恨,越想越生气。结果有一天,他就拿着刀剑到寺院里,想把宾头卢尊者杀了。但当他到寺院时,尊者居然从法座上下来,走了七步来迎接他。优填王就问:“你平时都高高在上不下座的,怎么今天突然下座来迎接我呢?”

宾头卢尊者说:“过去你怀着善心而来,所以我接受你的礼拜,可以为你培福;但今天你怀着恶心要来杀我,杀阿罗汉是无间地狱的罪业,为了不让你造这种罪业,我才下座来迎接你,化解你的恶念。但是因为你让阿罗汉下座,走了七步来迎接你,折损了你的福报,所以七日之后你会亡国。”

果然,七日之后,邻国攻入王城,俘虏了优填王。敌人用锁链锁住他的手脚,把他关在地牢中,长达十二年之久。 宾头卢尊者是大福报大威德的境界,让他下座走七步来迎接,损的福报非常大。

一般的出家众,虽然不至于让居士损那么大的福报,但使唤出家众,或对出家众种种不敬,也是很损自己福报的。到寺院来,不但没能培福,反而消耗了自身的福报,那就太可惜了。

恭摘自 弘一大师遗著 良因法师导读~《南山律在家备览-别行篇》

 

点我:

相关文章

余池明居士:再探印光大师教义与人间佛教思想

余池明居士:再探印光大师教义与人间佛教思想

再探印光大师教义与人间佛教思想 余池明 印光大师没有使用“人间佛教”概念,不等于老人家没有人间佛教思想。若以现代赵朴初老居士提出的人间佛教的基本内容,即“五戒...

道证法师:我看到他有错误,却赶紧把我的功德林烧

道证法师:我看到他有错误,却赶紧把我的功德林烧

有一首偈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瞋心。”生气、瞋恨,就像我们心中的一把火,它能够将我们的功德林都烧掉。我们要修一点点功德,是很不简单,必须...

嘎玛仁波切:谈到修行,首先要从“做个懂得感恩的

嘎玛仁波切:谈到修行,首先要从“做个懂得感恩的

在藏地,清净的修行人,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家,几十年如一日,不停地精进学习经律论三藏,还要学习佛教的文化,也会学习到医疗、建筑、美术、天文星算学等等。作为佛教...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22

净土圣贤录三编新白话版22

  民国曾氏  曾氏,法名志修,是江西吉安景原村人。家训幼小娴熟,德性生成。成年后,嫁给梁家,奢侈事奉公婆孝顺,和妯娌以礼相待,人们都敬重她。生儿子女儿各一,都早死了。后来丈夫生病,亲试汤药,不脱...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V 13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九)~V 13

1316经:本经叙述如果具足戒与智慧,并能正思惟,则能渡过生死流。 在本经中,同样是位名叫旃檀的天子向佛请教:“谁度于诸流,昼夜勤不懈?不攀无住处,云何不没溺...

蕅益大师: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

蕅益大师: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

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念佛之法虽多,持名最为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