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智慧》之宽容别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对待人与物的方式,独特的做事能力等,这其中有其先天的因素,出生时所带来的习气等,是前世的积累,也有今世的影响,如个人的生长环境、经历、智力、年龄等因素。同时又受外在的条件、所处的环境约束,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因缘。

人生在世,难免不犯错误,只要我们能在错误中有所认识、能够反省、有所领悟,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认清并避免,错误本身就成了难得的人生经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所做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是众人的力量、集体的努力,不是靠个人的力量能够实现的。有些事看起来好像一个人就能完成,如一个人读书、一个人修法、一个人收拾家务、一个人做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但细细想来,看书需要地点、书籍、桌椅等,这些从哪里来?是多人的劳动成果,虽然我们不一定认识他们。

修法需要法脉传承、场所、食物等。法脉如何延续?谁提供场所?谁来供养食物?也是很多人的帮助。细细剖析起来,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他人的帮助而完成的,更多的时候,是大家一起共事。当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可以共同商议,但不可彼此产生隔阂。在共同做事中,每个人因各自能力的大小,个人的特长不同,就需要每个人都在自己适合的位置上,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大家齐心合力、团结一致,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切不可因彼此观点的不同而矛盾,更不能傲慢,高估自己,认为比他人更卓越,去妒忌他人的才能,也不可去指责他人的失误,应该赞叹他人的才华和做出的贡献,包容他人的错误并进行适当地提醒。对待他人提出的意见,要乐于接受,思考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能否实现?不能认为他人提意见是对自己进行责问和挑剔,不能坚守自己的顽固而一意孤行,要感激给自己提意见的人。只有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有进步,当我们去给别人提意见时,首先应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并有自己的理由和依据,不能进行主观的臆断和猜测,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要多听、多看、多学,少发表评论,最重要的是心要摆正,不能出于私心或是其他各种杂染的心。

任何一个组织,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需要团结和谐,这样才能很好发展。如果不团结、不和谐,不论外面看起来多么强大,也不堪一击。内部的分裂、斗争是导致一个组织瓦解、溃散的根本原因。

大家都是怀着愉悦及渴望的心情,为寺院、为佛教发展做事情、做贡献,不管各自的力量大小、只要尽心尽力就好,不要去计较谁说的算、谁贡献的大小、谁付出的多少。大家要在共同做事的过程中,体验相互帮助之情,并要宽容、包容他人。

 

点我:

相关文章

呷绒多吉上师:皈依以后,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想

呷绒多吉上师:皈依以后,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想

呷绒多吉上师 开示连载(448):轮回中的每一世都会有一个母亲,和今世的母亲一样,爱我们,疼我们。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了多少世?佛陀说,无法计算。一个众生累世的尸骨堆...

海涛法师:若有人想自杀,一定要念这个咒!

海涛法师:若有人想自杀,一定要念这个咒!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

圣凯法师:佛教僧人的禅七生活

圣凯法师:佛教僧人的禅七生活

佛教僧人的禅七生活圣凯法师 僧人与禅修 对于一个修行的僧人而言,行、住、坐、卧皆可修禅,但在四者之中,以坐姿最为适宜,故多云“坐禅”。以打坐来修习禅定的方法...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I 93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I 93

936经:本经叙述迦毗罗卫的诸多释氏共集于“供养堂”,向摩诃男请教一个问题:“摩诃男!云何最后记说彼百手释氏命终,世说记彼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三菩提...

蔡礼旭老师:兴建大利的智慧

蔡礼旭老师:兴建大利的智慧

兴建大利的智慧蔡礼旭老师“兴建大利”。以上六点主要都是对人,兴建大利是对事。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我们去行善、去付出的?古时候乐善好施的员外常常都是造桥铺路,铺一条...

仁清法师:中阴身是怎么回事?

仁清法师:中阴身是怎么回事?

问:师父,有一位出家僧人,去给一个修佛的人送往生(人当时已经死了十二个小时左右),他到了以后点上香与已经死了的人进行语言交流,说:荷花就在这里你怎么不上去啊?你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