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经》:施主的儿子,供塔发愿证罗汉果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形象地阐明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真谛。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曾有“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道”的教言,即没有因果正见的人难免堕落恶趣,而有因果正见的人自然能往生善道。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也在六千余名四众弟子前强调:“凡听闻、读诵、受持此《百业经》的人,若能对因果不虚生起坚定的信心,谨慎遵循因果,并且精进修持、忏悔罪障,一定不会堕落。”故弟子们对此经生起了极大信心。.....。

  在翻译《百业经》的过程中有很多人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在此谨表谢忱。以此功德,愿我们及一切有情坚信因果,同生极乐!愿增吉祥!

  译者

  一九九九年一月三十日

  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传讲

  堪布索达吉译导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中有一施主其财富圆满犹如多闻天子。施主长大娶妻,二人共享美好生活。后来,生了一个很庄严的孩子:身色金黄,鼻形妙高,头如宝伞,手长过膝,两耳垂肩,具足种种妙相。夫妻俩为孩子举行了隆重的诞生仪式,并随顺其种姓取了名字,用牛奶、酸奶、油饼等喂养他。长大后,他学习世间的一切学问并通达无碍,父亲见孩子才貌出众,就从内心里疼爱他,把他视如太子一般,特意为他建了冬、春、夏三季的冷暖舒适的宫殿,和三个优美怡人的花园,娶了大中小三个妻子,他经常与自己的妻子及其他美女共度人间美好的时光。

  一次,他住在春天的宫殿里,花园四周青藤翠蔓,鲜花竞开,枝上果实累累,还有鹦鹉、孔雀、共鸣之鸟、悠闲相戏,时常出微妙音吟鸣悦耳,他与亲眷们都沉浸在这幸福的生活中。我等大师、如来正等觉释迦世尊,具二种智慧等无量功德,遍知一切众生的苦乐,并恒时以大悲心观照着一切众生,即便是大海离开波浪,佛陀对众生的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的。

  此时,世尊观知施主的儿子被调化的机缘已成熟,便从舍卫城刹那来到花园的旁边,以其神变幻化出一座更加美的花园,施主的儿子耳边传来了一种异常悦耳的雅音,顿觉心旷神怡,自然而然地生起了从未有过的欢喜心,再寻声看去,又见世尊金色身相闪闪发光,三十二相妙好庄严,心里生起了无比的大乐,胜过了十二年的禅悦,难以言传。他情不自禁的走到佛前恭敬顶礼。世尊观察他的根界意乐,给他传了相应的法,当下他摧毁萨迦耶见,获得了预流果位。他又再三祈求出家,世尊问他:“可曾得父母的开许?”他说:“未曾得到。”世尊说:“在我的教法下出家,必须得到父母开许方可。”他就回家去请求父母,父母也觉得儿子出家因缘已成熟,便开许了。只是嘱咐他:“如果你以后得到神通和神变,一定不要忘记我们。”得到开许后,他高高兴兴的来到佛前祈求出家,佛陀以“善来比丘”的方便言词授他比丘戒,并传授了一些教言。他自己依教奉行,不久,就灭尽了三界轮回烦恼,获证了阿罗汉果位。得果后,他回去对父母亲眷传法,使他们得了圣果。为报佛恩,他与家人广行布施,其财源如井水一般,求施者络绎不绝。

  诸比丘请问:“世尊,施主的儿子以何善业生在富裕之家,对佛生欢喜心,并出家证得阿罗汉果?请为我等宣说。”世尊告诸比丘:“这是他前的愿力善业成熟故。在九十一劫前,人寿八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 正等觉、毗婆尸佛出世,他显现无余涅槃,当地的国王把他的遗体作成遗塔,遗塔里需要一个中轴,国王就宣告其眷属:‘你们中哪一位财富圆满,就可以让哪一位装中轴。’其中一位施主觉得:我一个人不可能,但如果告诉我的亲属,可能还是可以的。便回来跟他的亲戚朋友们商量,他们都说:‘只要你能发心,我们齐心资助你,财富上可以得第一。’亲戚朋友们资助他许多黄金,他得到了第一名。而此时国王心生嫉妒,他自己想装中轴,众大臣也相助,他们二人开始比赛。这时,很多识时务的人劝施主的儿子:不要与国王争比,对你以后前途不利……。施主的儿子觉得所言有理,就让给国王装了中轴。国王装了中轴后,塔子内外都很圆满,有很多人以塗香花鬘等对佛塔作种种供养。施主的儿子想:这些发心装中轴的财富不能用在其它上,还是用在佛塔上才应理。就发心将得来的财物全供养了佛塔,之后,他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身相庄严,生于富裕之家,在如来正等觉出世时,能令佛欢喜,并能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他的亲戚朋友问他发了如何的愿,他也如实地告诉了他们,他们也发愿:以此善根,将来令佛欢喜。以此愿力成熟,他现在在我的教法下出家获证罗汉果。其亲属们也对我生欢喜心,并获证了圣是桌,这是前世的因缘。”

 

点我:

相关文章

不要有不舍之心

不要有不舍之心

  世间的欲念有善恶两种,心志清明、存有善念,就能看开世间的一切;若起恶念则人生方向就会偏差,因此产生了烦恼。  有一次,佛陀来到一个小镇说法,有位富翁也和镇上的许多人一样,虔诚地聆听佛陀宣说人生...

佛教故事:佛陀是否存在?

佛教故事:佛陀是否存在?

  关于佛陀是否存在,曾经也有这样一则故事:一次,某国王故意刁难一位比丘:“你跟佛陀又不是同一时代,也没有见过佛陀,怎么知道有没有佛陀这个人呢?”  比丘反问道:“大王,您的王位是谁传给您的?” ...

范仲淹的示范:为何他可以感得观音菩萨亲自来超度他的母亲?

范仲淹的示范:为何他可以感得观音菩萨亲自来超度他的母亲?

  北宋名相范仲淹,江苏吴县人,二岁丧父,母因无力谋生,只得带他改嫁。及长,知此事后,即泣别母亲,寄居佛寺苦读。也因此善缘,范公从小就闻佛正法,守持净戒,并刻苦自励、发愤精进。为官后,笃信佛法,乐...

无诤,是修行者的美德

无诤,是修行者的美德

  有一天,目犍连的弟子和阿难的学僧在一起谈话,二人相约同声赞颂经呗,看谁唱诵最好、最妙、最胜。  这件事情被其他比丘看到,并且把这件事情告诉佛陀,佛陀就叫另一位比丘,去把这两个人请到讲堂来。  ...

馈赠以法

馈赠以法

  中印度的大国弗加沙王与摩竭陀国的瓶沙王是至交好友,弗加沙王不曾闻佛说法,不解佛理。  有一天,弗加沙王用珍珠、金银、玛瑙等珍贵的宝物做成饰花,送给好友瓶沙王。瓶沙王收下礼物后,就转而供养佛陀,同时...

最快乐的行持

最快乐的行持

  有一天,以舍利弗为首的六位尊者,齐聚于跋耆国的师子园中饮茶论道。今天讨论的主题是:怎样行持才算最快乐?  阿难尊者率先发言:“我认为:比丘能够多闻不忘,总持诸法义味,具足修习梵行,然后为四众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