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学佛之人在这个世间有愿无求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希求是错误的,你有求;有求就有苦,有得就有失,这个很痛苦。那不希求;不希求也错了,你还是在执著,你执著个不希求,也错了,要随缘。希求是攀缘,不希求也是攀缘。不希求是什么?所有缘拒绝掉了,也是错误的。所以菩萨教化众生,一切随缘,这个就自在了。

尤其是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要学习的,就要格外谨慎。对於佛在经典的教训,要善解,要细心去领会,不能把意思解错了;意思解错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必然会做错,会造成障碍。如果你善解佛意,解得不错,你智慧增长,在一切境缘之中;这个境是讲物质环境,缘是讲人事环境。换句话说,一切人事环境当中、一切物质条件当中,都不执著,都能得清净、平等,能够自利利他,这个功德就殊胜。

所以顺逆境界都要去。顺境里面去考验考验自己动不动心,还动不动贪心?贪爱之心有没有?如果没有,自己功夫得力了。恶境里面,也去看看自己有没有讨厌的心;如果这个厌恶的心没有,自己功夫得力了。

所以自己功夫不要问人,问人,当然高明的人知道,你的言语、态度能看的出来。功夫得力的人是心清净,无论在哪个环境里头,环境障碍不了他,这个功夫得力。所谓是「八风吹不动」,你赞叹他,他也不会真喜欢;你毁谤他,他也不生烦恼,这功夫得力了。功夫不得力的,环境一现前,马上就被境界转,顺心的就贪恋,不顺心的立刻就厌恶,这是功夫不得力。所以这是教给我们希求、不希求都不要去想。

学佛之人在这个世间有愿无求。我愿生净土,我有强烈的愿望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能天天在佛菩萨面前求,我赶快去,这个不行。为什么?求是贪心,不是清净心。愿是真心,真心里面发的是愿。妄心里面是求,求是属於识心,就是第六意识心,它是感情的;愿是理智的。

我们念佛,当然求一心不乱。可是有一个求一心不乱的念头在,你永远不能得一心。为什么?求一心不乱,就是障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里头还夹杂著一个求一心不乱,这就糟糕了。我愿意得一心不乱,我这个求一心不乱的念头没有,就是一句佛号一直念到底,念到功夫纯熟,一心不乱现前,自然得到。功夫到了,境界就现前;功夫没有到,求是障碍。这是举一个例子。

一切事相当中,无不如是,世法、佛法都一样。不要求,但是不能没有愿;没有愿,我们修学就没有方向,就没有目标。一定要有愿,愿是方向,愿是努力的目标。立下大愿之后,努力往这个方向走就对了,自然一步一步接近,一天一天接近,一定有满愿的一天。不能著急,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这才会成就。

无量寿经(第四十一集)1992/6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档名:02-012-0041

 

点我:

相关文章

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千万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从12岁我就开始邪淫,表哥带着我,还拉着女同学一起,祸害他人真不浅。学习成绩一直不好,现在想想刚开始还是前几名,到了初中就变成中下游,当然高中也没用考上,也不想读...

女子患抑郁症跳河自尽 小伙不会游泳拉铁链救人

女子患抑郁症跳河自尽 小伙不会游泳拉铁链救人

 天冷、水冷、心更冷,妙龄女小蔡跳入福州西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所幸,不会游泳的过路男子拼命相救,民警帮她买了整身衣物,就连服装店老板也送鞋给她穿。在这...

济群法师:为谁持戒为谁修

济群法师:为谁持戒为谁修

为谁持戒为谁修 我们为什么要持戒?是因为戒律由佛陀制定,觉得应该持,还是真正意识到持戒对修行、解脱确有利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加以思考。 如果仅仅因为戒...

印光法师:如何做到不生气,无嗔心

印光法师:如何做到不生气,无嗔心

印光大师---瞋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于我无干。所有不顺心之境,作已死想,则便无可起瞋矣。瞋心,乃宿世之习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涂,...

贤崇·贤宗法师:生活之道

贤崇·贤宗法师:生活之道

生活之道 贤宗法师讲 杨柳整理 在开始今天的分享以前,请大家先问一问自己:我在不在这里?我的心还在不在这里?有的人会习惯性地看一看手机,认为虽然我在看手机,但...

学愚教授:佛教的妇女观

学愚教授:佛教的妇女观

佛教的妇女观 学愚教授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今天我就上座部佛教的观点和大家谈谈妇女在佛教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女居士关心的问题。妇女问题在上座部佛教的经典中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