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随缘不是随便,积极随缘很重要,佛法

积极随缘

人有形形色色的欲望,也愿意为欲望去付出很多,但不一定都能得到,不一定都能成功。当你付出了以后,一定要享受付出的过程;最后这件事情即使没成功,也应该欢欢喜喜让它随风而去。能够做到这点,就是放下。

在佛教里,这种放下很重要,也叫“随缘”。很多人分不清楚“随缘”和“随便”的差别,以为佛陀说随缘就是不用努力了:那好好地工作也好,不好好工作也好,就是这个样子;读书也是这样,我每天去读就行了,用功也好,不用功也好,它就是这样的;生活也是,我现在的生活贫困潦倒,我也不想努力改善它,以后会变成怎么样就随它去,随缘。实际上,那是“随便”,随便地看待自己的生命,随便地看待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也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

其实,佛教里讲的“随缘”是非常积极的,要很多不同的力量综合起来才是“缘”。植物要长出果实来,需要很多条件,要有良好的土壤、水分、阳光、肥料,要有人的呵护,最后才可能结出好的果。这一切条件具备,才是缘分成熟。植物结果,需要去做很多积极主动的准备,找到好的土壤,找到好的肥料,这是农民要付出的重要部分,这是作为一个灵魂的主导作用。实际上,为了让缘分成熟,他需要去寻找所有的这一切,这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这一切都具备了,有了阳光,特别是有了好的土壤,有了水分,有了肥料⋯⋯但是有些是我们掌控不了的,气候就是我们掌控不了的;有些是外在的力量,我们有没有这个时间去照顾也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如果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老天爷不给你面子,不下雨会干旱,下雨过多会发生洪涝,最后没有收成了。就是说,认真努力了,外界条件不配合,这个缘分不具足,果实没有长出来,也没有办法。

这个时候,就要坦然地面对,因为这是改变不了的,不是没有努力,已经努力了,结果是这样。如果老天爷给面子,下了雨,阳光也充实,最后果实累累,得到丰收,那又是另外一种结果。

我们在付出努力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论是哪种结果都要坦然接受它,这才是佛教讲的“随缘”。

所谓“放下”,如果事情没有照着我们想要的方式发展,但我们已经努力过了,那高高兴兴地放下就可以了。对待工作也应该如此。我们想拥有一个好的工作,去一个好的公司,因为别人没有看懂你的长处,或者是你的长处没能发挥,最后你所希望的和人家需要的两者没有达到一致,就不要因为这样而伤心难过,不要执著于它而产生强烈的痛苦,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会放下——毕竟努力过了,就随缘吧!

“放下”不同于“摒弃”,前者是更高层次的拥有。在所想、所愿都基本达成时,路还是要先行的,但心中却已是“驻足观望”了。只有拥有过才懂得如何能更好地放手。

 

点我:

相关文章

信愿法师: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三)

信愿法师: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三)

【往生净土仗佛愿力】印光大师开示:唯念佛法门,仗佛慈力,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无一不往生者(三)如果现在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虚空中跟你讲:佛弟子,我两千五百多年前,...

《佛学基础知识》 业力与轮回

《佛学基础知识》 业力与轮回

《佛学基础知识》-业力与轮回一、业的定义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

黄炳寅:破禅的智慧 绪论

黄炳寅:破禅的智慧 绪论

破禅的智慧 黄炳寅 著 绪论 “转识成智”是佛法本体率中的主要课题,在研究进度上有一定的阶段目标。通常都是从现象界着眼,首先认知现象特质与性相生理...

梦参老和尚:听经,听一遍跟你自己看一遍绝不一样

梦参老和尚:听经,听一遍跟你自己看一遍绝不一样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地藏菩萨本愿经》梦老 讲解有一位居士,不晓得他有没有受过戒、皈依过,他问我一件事情:“像这种经书我们在家里看不行吗?...

为什么要供养一尊地藏王菩萨?

为什么要供养一尊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供养地藏菩萨功德很大,永不坠恶道。“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金银铜铁、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是人百返生于三十三天,...

净空法师:弘法利生、断恶修善,就能延长寿命、改

净空法师:弘法利生、断恶修善,就能延长寿命、改

诸位要是看过《了凡四训》,你就晓得,了凡先生的寿命延长了。孔先生给他算命,他的寿命五十叁岁,寿终正寝,他没有求长寿,寿命延长,他七十四岁走的,延长二十一年。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