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随缘不是随便,积极随缘很重要,佛法

积极随缘

人有形形色色的欲望,也愿意为欲望去付出很多,但不一定都能得到,不一定都能成功。当你付出了以后,一定要享受付出的过程;最后这件事情即使没成功,也应该欢欢喜喜让它随风而去。能够做到这点,就是放下。

在佛教里,这种放下很重要,也叫“随缘”。很多人分不清楚“随缘”和“随便”的差别,以为佛陀说随缘就是不用努力了:那好好地工作也好,不好好工作也好,就是这个样子;读书也是这样,我每天去读就行了,用功也好,不用功也好,它就是这样的;生活也是,我现在的生活贫困潦倒,我也不想努力改善它,以后会变成怎么样就随它去,随缘。实际上,那是“随便”,随便地看待自己的生命,随便地看待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很多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也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

其实,佛教里讲的“随缘”是非常积极的,要很多不同的力量综合起来才是“缘”。植物要长出果实来,需要很多条件,要有良好的土壤、水分、阳光、肥料,要有人的呵护,最后才可能结出好的果。这一切条件具备,才是缘分成熟。植物结果,需要去做很多积极主动的准备,找到好的土壤,找到好的肥料,这是农民要付出的重要部分,这是作为一个灵魂的主导作用。实际上,为了让缘分成熟,他需要去寻找所有的这一切,这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这一切都具备了,有了阳光,特别是有了好的土壤,有了水分,有了肥料⋯⋯但是有些是我们掌控不了的,气候就是我们掌控不了的;有些是外在的力量,我们有没有这个时间去照顾也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如果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老天爷不给你面子,不下雨会干旱,下雨过多会发生洪涝,最后没有收成了。就是说,认真努力了,外界条件不配合,这个缘分不具足,果实没有长出来,也没有办法。

这个时候,就要坦然地面对,因为这是改变不了的,不是没有努力,已经努力了,结果是这样。如果老天爷给面子,下了雨,阳光也充实,最后果实累累,得到丰收,那又是另外一种结果。

我们在付出努力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论是哪种结果都要坦然接受它,这才是佛教讲的“随缘”。

所谓“放下”,如果事情没有照着我们想要的方式发展,但我们已经努力过了,那高高兴兴地放下就可以了。对待工作也应该如此。我们想拥有一个好的工作,去一个好的公司,因为别人没有看懂你的长处,或者是你的长处没能发挥,最后你所希望的和人家需要的两者没有达到一致,就不要因为这样而伤心难过,不要执著于它而产生强烈的痛苦,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会放下——毕竟努力过了,就随缘吧!

“放下”不同于“摒弃”,前者是更高层次的拥有。在所想、所愿都基本达成时,路还是要先行的,但心中却已是“驻足观望”了。只有拥有过才懂得如何能更好地放手。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常识:学佛、信佛、皈依和出家有什么区别?

佛教常识:学佛、信佛、皈依和出家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非常普遍,很多想亲近佛门的善信,都曾经问到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譬如说:学佛和学道可以一起吗,研究佛学和信仰佛教有什么区别?我没有皈依,算佛弟子吗?可...

仁清法师:地、水、火、风、空、湿这一些消融的时

仁清法师:地、水、火、风、空、湿这一些消融的时

还有一种,就是不可取的方法,当我们给别人助念的时候,你为了验证是否成功,一些人啊急于求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没开始咽气呢,他就开始摸他,哪里还热,他哪里都热还...

《百业经》:一只孔雀愿力成熟转生孔雀

《百业经》:一只孔雀愿力成熟转生孔雀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海涛法师:善有善报

海涛法师:善有善报

  有一位非常富有的老人家,与妻子、儿子、儿媳以及孙子、孙媳一起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一天,佛陀与阿难经过他们家门前。佛陀看到那金碧辉煌的大门,便对阿难说:「这家人前世种下善根,但不知今世如何。...

印光大师:临终助念只可念佛不宜持咒

印光大师:临终助念只可念佛不宜持咒

【原文】「人之临终,只可念佛,不宜持咒。以念佛令彼听,彼虽不能念,听见佛声,心即清净。若持咒,则止有加持力,彼无由随诵—此从古以来之定例。凡一切念佛、不念佛人,临...

年少比丘因造恶口,五百世堕为狗身

年少比丘因造恶口,五百世堕为狗身

  昔日,有一群商人带着一只狗到其他国家做生意,行至半途,商人停下来稍作歇息。狗儿趁着商人不留意时,便将放在一旁的肉给刁去吃了。商人发现后,生气地拿起棍棒将狗儿的腿打断,并将它丢弃在路旁。此时,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