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贰、显能发之心
贰、显能发之心 法藏菩萨何故立发此四十八大愿?盖佛心密意,甚深难测,我辈凡愚,昏庸无智,实难究知,然依经所言,可窥其大意,无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行化他,圆成二利。今蠡测法藏愿心,无量之中,略出六意: 成净土故:如《大智度论》言:「庄严佛世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法藏睹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故超发大愿,誓言国土严净,超胜第一,以摄化众生。 利群生故:三界众生,烦恼无量,流转生死,不知本有自性,可成佛道;故法藏愍此,建立净土,令十方众生,厌秽欣净,得生其土,离苦得乐,圆成菩提。 示性体故:法藏为久远实成古佛,亲证真如自性,即是众生一念心性,其体不二。然众生迷倒,不觉不知,如衣裹明珠,贫女宝藏。法藏因此称性发愿,以名接物,显示此明珠宝藏,众生本有,令众生了知,自心即佛,回复本来,识取家珍。 令闻名故:诸佛因地修道以严土熟生,各各愿行不同,或重菩提大果,或重人天善利。法藏所修愿行,超踰十方,即是以不可思议愿行成就之果德名号,令十方诸佛如来称扬赞叹,使十方众生得闻、信受、称念,往生净土,即得无上大利。 教念佛故:法藏所发弘愿,无非欲令众生闻名信乐,一心念佛,得生其国,圆满菩提,如付嘱弥勒文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观经》亦言:「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当知,四十八愿,乃如来教众生念佛。 摄往生故:四十八愿中,虽亦有令十方世界人天菩萨,闻名获得现生利乐之愿。然法藏深意,乃欲令九界众生,闻名念佛,往生彼土。不但凡夫须生净土,方能了脱生死,离苦得乐。即使二乘圣者,亦必须回小向大,修净土行。以及大乘菩萨,同是不可不生净土。如《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净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故知,四十八愿,一一愿皆为摄化九界众生,往生彼土,究竟成佛。 接上文—— (三)世尊亲授弥勒金缕衣 相比与阿夷哆,同样是自我预测,而弥勒尊者自我预测却得到了佛陀的高度赞叹。这又是为什么呢? 佛陀对阿夷多尊者作完授记后,就... 印祖推崇面食,对豆子、豆油也特别提倡。并提出,保养的办法并不是像世人尤其现代人这样山珍海味、人参鹿茸的大补特补,而是应以合理的素食配合寡欲的生活方式,这对现代人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启示。 另外,至于印祖...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64:劝人供养舍利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僧人不图名,高僧皈纯真。功德铸精髓。造化舍利子。劝人供养同礼敬,... 我们一生都是为了身见,为了享乐为了这些东西,一生为他人做嫁衣裳,忙忙碌碌,举心动念、行为造作都是在造恶业。等到临命终时,你一切财富、一切世间的荣华富贵都带不走,但你造作的恶业却是跟着走了。这就很冤枉... 大约400年前,有一位叫莲池的高僧。有一回,他看见有个人拿着撺在竹条上的一串蜈蚣它们正在苦苦挣扎。莲池问,"请您行行好,放了这些蜈蚣好吗?" "做梦!它们是能做好药材的... 修行人要把死挂在额颅上。你想到死的时候,一切对世间猛厉的贪欲、追求,都会当下瓦解、融化。然后断爱欲,年老之人要断爱欲。这是保养身体、得到身体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这一点,印光大师曾经在《寿康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