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贰、显能发之心
贰、显能发之心 法藏菩萨何故立发此四十八大愿?盖佛心密意,甚深难测,我辈凡愚,昏庸无智,实难究知,然依经所言,可窥其大意,无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行化他,圆成二利。今蠡测法藏愿心,无量之中,略出六意: 成净土故:如《大智度论》言:「庄严佛世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法藏睹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故超发大愿,誓言国土严净,超胜第一,以摄化众生。 利群生故:三界众生,烦恼无量,流转生死,不知本有自性,可成佛道;故法藏愍此,建立净土,令十方众生,厌秽欣净,得生其土,离苦得乐,圆成菩提。 示性体故:法藏为久远实成古佛,亲证真如自性,即是众生一念心性,其体不二。然众生迷倒,不觉不知,如衣裹明珠,贫女宝藏。法藏因此称性发愿,以名接物,显示此明珠宝藏,众生本有,令众生了知,自心即佛,回复本来,识取家珍。 令闻名故:诸佛因地修道以严土熟生,各各愿行不同,或重菩提大果,或重人天善利。法藏所修愿行,超踰十方,即是以不可思议愿行成就之果德名号,令十方诸佛如来称扬赞叹,使十方众生得闻、信受、称念,往生净土,即得无上大利。 教念佛故:法藏所发弘愿,无非欲令众生闻名信乐,一心念佛,得生其国,圆满菩提,如付嘱弥勒文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观经》亦言:「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当知,四十八愿,乃如来教众生念佛。 摄往生故:四十八愿中,虽亦有令十方世界人天菩萨,闻名获得现生利乐之愿。然法藏深意,乃欲令九界众生,闻名念佛,往生彼土。不但凡夫须生净土,方能了脱生死,离苦得乐。即使二乘圣者,亦必须回小向大,修净土行。以及大乘菩萨,同是不可不生净土。如《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净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故知,四十八愿,一一愿皆为摄化九界众生,往生彼土,究竟成佛。 序 青少年时期有人生的暴雨狂风期之称,因为学生在这年纪面临了身、心两方面的变化,对很多事都产生了疑惑与矛盾。虽然外表已像大人般成熟,内心却充满不安,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这时,老师所能帮忙的,就是以无... 我们怀着无比崇高的愿望去寻找真理,却不知道真理就在眼前,就在扬眉瞬目的刹那;我们万分热切地去发掘生命中的美好,却不知道身心内外都是那么的美好,每一个当下都是无与伦比的美妙。我们害怕和逃避所有的不安与... 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什么呢?就是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 慈能予乐,来摄受一切众生。无量,自己的慈也无量,所摄的众生,所教化的众生也是无量。悲,自己的悲心是无量的,... 自述(一九三九年) 廿八年冬,外国人某氏至灵岩,谒见大师,有所请问,互用笔谈,大师自述略历行愿如左。编者志 经历:光绪七年出家,八年受戒,十二年往北京红螺山,十七年移住北京圆广寺,十九年至浙江普陀山... 一般人对修行的认知、想象,大概只停留在打坐、念经、拜佛、闭关、打禅七等行门的修持,这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佛法讲的修行是要修正和调整我们身、口、意三种行为。也就是说把我们身体的、语言的、心理的三种行为,修... 包容别人不容易,需要有耐心,因为当我们受到打击或是批评时,往往会觉得岂有此理而愤愤不平。如果对方还是你的亲人、好友或多年的伙伴,那更是让人无法接受。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还是要容忍。 容忍是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