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贰、显能发之心

贰、显能发之心

法藏菩萨何故立发此四十八大愿?盖佛心密意,甚深难测,我辈凡愚,昏庸无智,实难究知,然依经所言,可窥其大意,无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行化他,圆成二利。今蠡测法藏愿心,无量之中,略出六意:

成净土故:如《大智度论》言:「庄严佛世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法藏睹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故超发大愿,誓言国土严净,超胜第一,以摄化众生。

利群生故:三界众生,烦恼无量,流转生死,不知本有自性,可成佛道;故法藏愍此,建立净土,令十方众生,厌秽欣净,得生其土,离苦得乐,圆成菩提。

示性体故:法藏为久远实成古佛,亲证真如自性,即是众生一念心性,其体不二。然众生迷倒,不觉不知,如衣裹明珠,贫女宝藏。法藏因此称性发愿,以名接物,显示此明珠宝藏,众生本有,令众生了知,自心即佛,回复本来,识取家珍。

令闻名故:诸佛因地修道以严土熟生,各各愿行不同,或重菩提大果,或重人天善利。法藏所修愿行,超踰十方,即是以不可思议愿行成就之果德名号,令十方诸佛如来称扬赞叹,使十方众生得闻、信受、称念,往生净土,即得无上大利。

教念佛故:法藏所发弘愿,无非欲令众生闻名信乐,一心念佛,得生其国,圆满菩提,如付嘱弥勒文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观经》亦言:「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当知,四十八愿,乃如来教众生念佛。

摄往生故:四十八愿中,虽亦有令十方世界人天菩萨,闻名获得现生利乐之愿。然法藏深意,乃欲令九界众生,闻名念佛,往生彼土。不但凡夫须生净土,方能了脱生死,离苦得乐。即使二乘圣者,亦必须回小向大,修净土行。以及大乘菩萨,同是不可不生净土。如《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净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故知,四十八愿,一一愿皆为摄化九界众生,往生彼土,究竟成佛。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圣严法师《出家人的孝道与责任》

圣严法师《出家人的孝道与责任》

许多父母认为子女出家,比往生还令人难以接受。他们宁可接受自己的儿女往生,也不愿意让儿女出家。因为如果子女往生,至少不用再为他们操心,不会再有什么牵挂;可是子女出了家,变成孤苦伶仃、无人照顾,最后还是得...

圣严法师《珍惜因缘》

圣严法师《珍惜因缘》

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时间加空间,觉得有个「我」的存在,这就是生命。因此,生命似乎是一桩不可捉摸的事,其实不然。生命是一个事实,它是可...

少了这两块基石,一切道德理论都流于空谈

少了这两块基石,一切道德理论都流于空谈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感就愈加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德国) 康德身为一个影响西方的伟大的哲学家,他谈到一个观点...

宣化上人:平时念佛得善终

宣化上人:平时念佛得善终

如果你单想要临命终的时候才念佛、才生善心,那是很不容易生出来的。人在临命终时,就是暖、息、识将要断的时候;暖、息、识这三种,组织成一个命根,人死就是命根断了。命根断,先没有暖气,然后没有呼吸;再来,识...

圣严法师《守心》

圣严法师《守心》

守心的本身是一种方法,是从制心、守一而产生的。五祖弘忍讲到守心时,提到《遗教经》中的两句话: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是将散乱心变成统一心,再由统一心变成不动心,这是从制心开始而后达到不动心的历程。不...

83岁的老母很怕死,如何帮她进入信愿念佛的正轨

83岁的老母很怕死,如何帮她进入信愿念佛的正轨

问:我母亲八十三岁了,精神不是很好,时而抑郁,时而焦虑,总怕自己死掉。我鼓励、提醒她念佛,她也念,但是心力很弱,一会儿就不念了,或者有口无心般地念着。我很无奈,请问我如何能帮助母亲进入信愿念佛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