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贰、显能发之心

贰、显能发之心

法藏菩萨何故立发此四十八大愿?盖佛心密意,甚深难测,我辈凡愚,昏庸无智,实难究知,然依经所言,可窥其大意,无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行化他,圆成二利。今蠡测法藏愿心,无量之中,略出六意:

成净土故:如《大智度论》言:「庄严佛世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法藏睹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故超发大愿,誓言国土严净,超胜第一,以摄化众生。

利群生故:三界众生,烦恼无量,流转生死,不知本有自性,可成佛道;故法藏愍此,建立净土,令十方众生,厌秽欣净,得生其土,离苦得乐,圆成菩提。

示性体故:法藏为久远实成古佛,亲证真如自性,即是众生一念心性,其体不二。然众生迷倒,不觉不知,如衣裹明珠,贫女宝藏。法藏因此称性发愿,以名接物,显示此明珠宝藏,众生本有,令众生了知,自心即佛,回复本来,识取家珍。

令闻名故:诸佛因地修道以严土熟生,各各愿行不同,或重菩提大果,或重人天善利。法藏所修愿行,超踰十方,即是以不可思议愿行成就之果德名号,令十方诸佛如来称扬赞叹,使十方众生得闻、信受、称念,往生净土,即得无上大利。

教念佛故:法藏所发弘愿,无非欲令众生闻名信乐,一心念佛,得生其国,圆满菩提,如付嘱弥勒文言:「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观经》亦言:「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当知,四十八愿,乃如来教众生念佛。

摄往生故:四十八愿中,虽亦有令十方世界人天菩萨,闻名获得现生利乐之愿。然法藏深意,乃欲令九界众生,闻名念佛,往生彼土。不但凡夫须生净土,方能了脱生死,离苦得乐。即使二乘圣者,亦必须回小向大,修净土行。以及大乘菩萨,同是不可不生净土。如《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净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故知,四十八愿,一一愿皆为摄化九界众生,往生彼土,究竟成佛。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120岁传奇高僧虚云老和尚一生的十大劫难

120岁传奇高僧虚云老和尚一生的十大劫难

一难生为肉球 老和尚是在清道光二十年(岁次庚子)七月三十日寅时诞生于福建泉州府衙门内,那时他的父亲在泉州府做官。他堕地后为一肉球,母大骇恸,以为今后没有生儿子的希望,遂一气壅死。家里的人束手无策,问...

病不见愈,乃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

病不见愈,乃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

接下来一段呢是《示重报轻受及如法治丧》,就是开示的这个如法治丧,怎么去发丧,丧事啊,和这个重报轻受的开示,这一段是答复的周孟由他弟弟的书信。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盖以宿业所致,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

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对了就像我们出家人,今天你供养我一碗饭,以后你变成怎么样,我永远要报恩你,你再坏、我还是要报恩,只是多回向,我也认识...

海涛法师:你可以不生气

海涛法师:你可以不生气

一 1.佛陀教导我们,快乐最基本的条件是「自由」一种避免内心负面心行的自由。 2.当愤怒生起时,表示我们的感情已受到伤害,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愤怒就是我们自己。 3.「放纵」愤怒固然不对,「谴责」愤怒也...

星云大师《为少女祈愿文》

星云大师《为少女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女性的一生以少女的时光最宝贵,有人形容她们是初开的蓓蕾,天真无邪;有人形容她们是未熟的苹果,青涩稚嫩。 正因为如此,她们也容易被邪恶所引诱,她们也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您看! 有的少女...

海涛法师:读经和念经的功德一样吗

海涛法师:读经和念经的功德一样吗

问:请问读经和念经的功德一样吗? 海涛法师答:基本上你用嘴巴去读有口业的功德,乃至你念出来那种声音让众生听到有听到的功德,再来,你在念经的时候你若又用心按照经典的意思去相应又有这种智慧的功德,这个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