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空无、虚妄、如幻与修行的关系
空无、虚妄、如幻与修行的关系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 二、空无的意义 而佛教中的「观空」是指观一切现象的本体,由于此本体离言说相,故称为「空」,其或称体性、法身、空如来藏等,但不是外道的空无。《心经》上所说;「五蕴皆空」、「诸法空相」、「空中无色」、「色不异空」等,此中的「空」都是指「空性」,不是「空无」。龙树菩萨的名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中的「空」,有很多人把它当成「空无」,本人认为这是不对的,它应是指「空性」。 这个偈的意义是说,当下直观一切法之时,此法皆具有体性及名相,体性即不可说之空性(真谛),名相即俗谛所知的各种相,认为是「空无」者。常用一例来说明,例如,车子是由轮子、木头、铁器等和合所凑成,车子本身是空无,是「概念性」的存在;但若依此观,则轮子、木、铁亦皆空无;再细分下去,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亦皆空无!但依《楞严经》所说,物质分到最小单位则是「邻虚麈」,此是半虚空与半物质,所谓「七分所成」;且依《楞严经》之说,虚空、物质与有情众生三者皆是因为「无始无明」出现,而使「空性」妄现故有。就如宝珠包上破布,原本光明之明亮度消失,而对外显现无光明之相,但宝珠性质未变,此无光明之相即是虚空、物质与众生;因此,此邻虚尘之体性亦是「空性」,不是「空无」。 由此,则基本粒子、原子、分子、铁器、木石之体性亦皆『空』,但不是空无,而铁器等乃原子所和合,则与车子由和合所成,没有不同,故车子体性亦是空性,不是空无。在实际修行上,观「空无」有落入断灭空的危险,但若把财物、名利等观成「死后就空无」,对克制一些贪习是有帮助的。 三、虚妄的意义 四、如幻的意义 佛经常以此十种境界来比喻世间一切现象的性质,称「诸法如幻」。在唯识宗比喻诸法如妄蛇,(即灯光不明时,把绳子误当成蛇)。在例(1)中,幻师可持咒幻化物体,或一些魔术师以快速手法幻化出物体,这些所变现之物体、手法,很像实际物体,但本质上却不是。在第(2)例中,《佛经》说渴鹿妄想,把阳炎当成水流,但本质不是。在第(3)例中,梦中境界,当下以为真实,但醒后知非如此。第(4)例中,镜中物体之像,虽似实物,但本质不是。第(5)例中亦如此。第(6)例中,回声似人声,但非人所出,是树声、风声或山壁所反射之声。在第(8)例中,水泡会误以为是宝珠,但很快消失,因为本质不是宝物。 由这十喻看来,如幻就是对现象的本质不知道而产生错觉、错知或错见。例如,眼前这枝笔,我们认为有此「笔之相貌」,但实际这是一种错觉,眼前这枝笔之相貌是我们的根与识面对笔的尘(即今日之分子、原子等),和合所生之相。若没有根识,我们不会见此笔之相貌,这种情况就如同第(9)例,属妄想所生之像,乃由识所生之妄相。也如阳炎,众生渴想所生,也如镜中像、水中月,皆自心所妄现。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因为众生有「无始无明」,故有妄识出现,因此而与尘境和合生出诸相,其本质是虚妄,其相状是如幻性质,而真相的情况,凡夫不得知。 五、梦境之比喻 而对一个已由梦境中醒来的人,他会认为梦境是假的,是「虚妄」的,这就如同假观或中观修行有成就的佛菩萨或修行者,他们知道一切现象都是虚妄不实。至于如幻的境界,那是如同人在刚入睡时,自觉很清楚,当时尚未入睡,但却有梦境现前,这种境界当事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梦或是真,这就类似佛经上所说的如幻境界。如幻是亦有(如有梦境)亦无(如觉得未睡)的境界,也是非有(未睡)非无(非无梦境)的境界。 六、如幻与色空不异之义 而心经所说「色不异空」是说色相与空性二者不异,故由色相的境界经修行可悟入空性,此即是「空观」的修行方式,禅宗的开悟即此境界。此外,《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如同藏密所作「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观想,这是中观之义,也是如幻的境界。对「我是本尊」的观想成就者,其所观本尊之相清楚在眼前,与自身分开,修行者在入定状况可依此所观本尊显现神通力,做渡生工作。此时,本尊与修行者是各自独立,修行者以本尊为假相。而「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观想成就者,其所现本尊与修行者自身不一不异,修行者如在幻境中,不知本尊与自身有差别,觉得自己即本尊,本尊即自己。因此,我自己即可有神通做渡生工作。 七、菩萨要修如幻观 如此,要由内心生起慈悲心渡这些「空性的众生」,内心就会有障碍,慈悲心不易生起。故小菩萨渡生的慈悲心尚有障碍,而观空的罗汉根本生不出慈悲心。修假观亦会有此问题,因为众生与一切因果皆是假相,则如何生慈悲心去渡这些「假的众生」?故观空观假,对慈悲心的产生会有问题;而若观诸法真实有,则会如凡夫一样,被尘境之名利等所染,不能渡生无碍。故要能生起大悲心渡生无碍,则必须修「如幻观」,因为如幻观的成就者,能观一切法同时是空亦是有;观众生既是有相的众生,也是所起的空性,对有相的众生要有慈悲心渡他们,而众生亦是空性,所以渡众生就没有可执著者,如此则可达到如《金刚经》所说「渡众生而实无众生可渡」的自在渡生境界。 故在渡生工作上,修如幻或修「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观想,有其重要性。修行上,作观想可转化内心不正确或不好的观念,例如作无常观可破贪念,修慈悲观可破嗔念,修白骨观可克服淫念等。观想的方法,是把自己依佛法所得的想法(例如为何要慈悲众生)写成「简短的偈」,然后入定,在定中起心诵此偈(默念或意念皆可),久之正念入潜意识中,潜移默化的结果,邪念即可转成正念。如幻观之成就者,可入世间而不着世间诸相,诸佛及大菩萨皆以如幻观观众生,故能生大慈悲心。 问:在无意识状态下死亡,是否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慧律法师答:往生是要靠平常下功夫的。如果临命终能够有端相(佛来接引:见佛、见光、见花、闻香),当然这是最好的了。但如果说,我们在无意识当中死亡了,这要看...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向您投诉,烟花女子是被人轻贱的行业,但您会知道,她们受的是非人的待遇,她们过的是地狱的生活,她们的处境值得人们可怜,她们的存在值得人们探讨。 那些烟花女子啊! 她们的心在滴血,却... 什么叫善知识呢?闻名叫知,见面叫识。闻名,我听见这个名字,我知道啦!这叫知。见面,见着面了,我看见了,这叫识。我认识了,这就是知识。善字,一般人都当好字讲;而善知识这个善,当能字讲。他能知能识,能知... 关于双身法的问题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 据说最近网站上有很多大德对双身法大肆抨击,但大多只是引用佛教中的戒淫教条判定双身法是邪法;也有人贴上最近一些藏密... 进一步谈五浊恶世这种是为甚难。而且,特别谈到五种决定。在这个五浊恶世,我们一定受这个五浊恶世的制约。前面谈到:五浊恶世,你不是修念佛法门必定不能度。这里进一步谈到:不能度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而靠念佛能... 2017年12月03日于五台山举行上梦下参长老荼毗法会。次日明相出举行上梦下参长老化身窑的开窑仪式,恭请长老灵骨回真容寺,并由真容寺常住与护法居士进行分拣编号。 梦参长老法语 ●修行要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