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发爱心行善与佛教不能画等号
发爱心行善与佛教不能画等号 药师山紫虚居士 摘要: 一、佛教经典中没有「人间净土」与「人间佛教」 《佛说阿弥陀经》中有说:净土众生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试问有什么人有能力做到如此?以人间而言,「大同世界」的理想,包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如此简单的理想至今尚做不到,何况净土!主要原因是众生有各种无明业障之故,其他如乌托邦的理想,哪一样可以实现?因此我们说把人间的状况改善,这是可以的,是值得大家努力的,但妄说要建立人间净土,本人认为此语不太妥当。 至于「人间佛教」,好像是印顺导师等人所倡,他们认为由人界成佛比其他各界容易。这是对六道众生而言,但在人界与净土二者之间,何者容易成佛?就我所知,在净土比较容易。人间佛教实际内容本人不做任何批评,但对有些观念,本人在此必须提出不同观点,例如「人成则佛成」,若如此,那孔子是圣人,有什么人高过圣人?那孔子是佛吗?此外,何谓「人成」?「佛成」又是成什么佛?故这句话很容易使人误会。此外,《维摩诘经》所说「心净佛土净」,经上是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菩萨若心清净,其一切所行清净,则其『未来成佛时』所建立的净土也就清净。」此与人间净土意义不同。至于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离世觅菩提不可得」,只是告诉修行者,众生本具佛性,不必外求,此与「人间佛教」、「净土」也不相关。 本人在此主要是要说明,佛教徒一定要发爱心与行善,但发爱心与行善不一定就是佛教徒;本人之所以在此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若把发爱心与行善当成佛教徒的目标,那有断人法身慧命的危险。例如今日的天主教,其爱心与行善堪称人间第一,但他们并不是佛教徒;今日有很多人以为行善之人皆为佛教徒,这是错误知见,本人在此不得不说! 二、发爱心与行善不一定是佛教徒 三、发爱心与行善值得鼓励,人也要惜福 附注: 有一个守财奴,非常吝啬,从不曾布施过一毛钱。他对自己也十分小气,舍不得吃、舍不得用,只喜欢累积金币。他把囤积的金币藏在一个秘密的房间里,每到夜里,什么事都不做,只是数着自己收藏的金币,一直到全部数完,... 我们要随时观照自己,检视是否有贡高、我慢的习气,如果有,就一定要修正。 想改掉骄傲的毛病,首先要懂得谦虚的哲学,因为谦虚是保护自己的方法。例如:有人称赞我们:××事都是因为你... 人在世间生活,少不了衣食住行等资生物用,此中没有一项可以离开经济;所谓「一钱逼死英雄汉」,可见金钱对人的重要。甚至人类从蛮荒时代就懂得以物易物,后来走出蛮荒,经过畜牧、农业、工业,乃至到了现在的资讯、... 【原文】 圆顶方袍,则知三衣,僧服也。发其首而僧其衣,非制矣。古人谓反有罪愆,而著为成训。世人不察,僧亦不言,可叹也。 予少时见昭庆戒坛受优婆塞优婆夷戒者咸着三衣,盖沿习为风,而不知其非也。此非在家... 问:有很多人动员我们,不要学《金刚经》、《楞严经》,让我们念佛。我用《六祖坛经》里面的一句话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自性,念也不增多,不念也不少。如果你的贪、嗔、痴不除... 慈悲伟大的佛陀! 感谢您降诞到人间,您明白地告诉我们:「有生苦,必然会有老苦;有老苦,必然会有病苦。」 老病实在是非常地辛苦。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们的心理上有许多烦恼的疾病, 我们的身体上有许多残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