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发爱心行善与佛教不能画等号
发爱心行善与佛教不能画等号 药师山紫虚居士 摘要: 一、佛教经典中没有「人间净土」与「人间佛教」 《佛说阿弥陀经》中有说:净土众生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试问有什么人有能力做到如此?以人间而言,「大同世界」的理想,包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如此简单的理想至今尚做不到,何况净土!主要原因是众生有各种无明业障之故,其他如乌托邦的理想,哪一样可以实现?因此我们说把人间的状况改善,这是可以的,是值得大家努力的,但妄说要建立人间净土,本人认为此语不太妥当。 至于「人间佛教」,好像是印顺导师等人所倡,他们认为由人界成佛比其他各界容易。这是对六道众生而言,但在人界与净土二者之间,何者容易成佛?就我所知,在净土比较容易。人间佛教实际内容本人不做任何批评,但对有些观念,本人在此必须提出不同观点,例如「人成则佛成」,若如此,那孔子是圣人,有什么人高过圣人?那孔子是佛吗?此外,何谓「人成」?「佛成」又是成什么佛?故这句话很容易使人误会。此外,《维摩诘经》所说「心净佛土净」,经上是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菩萨若心清净,其一切所行清净,则其『未来成佛时』所建立的净土也就清净。」此与人间净土意义不同。至于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离世觅菩提不可得」,只是告诉修行者,众生本具佛性,不必外求,此与「人间佛教」、「净土」也不相关。 本人在此主要是要说明,佛教徒一定要发爱心与行善,但发爱心与行善不一定就是佛教徒;本人之所以在此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若把发爱心与行善当成佛教徒的目标,那有断人法身慧命的危险。例如今日的天主教,其爱心与行善堪称人间第一,但他们并不是佛教徒;今日有很多人以为行善之人皆为佛教徒,这是错误知见,本人在此不得不说! 二、发爱心与行善不一定是佛教徒 三、发爱心与行善值得鼓励,人也要惜福 附注: 受到中国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观念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刚出社会就跃跃欲试,想一圆老板梦。其实年轻人毕业后马上创业,无可厚非,像美国的地产大亨川普,早在学校时期便已经开始做生意,投资房地产,后来成为一位... 关于因果,疑惑的人还真不少,周颂尧居士请教大师说:弟子吃素念佛多年,总相信学佛之人,有十方三世诸佛护念,天龙八部、大力神王也时常相随拥护;至于过去生造就的种种恶业,也能渐渐消灭,纵然怨家对头,也无法... 人间什么最重要?健康最重要!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健康,即使拥有财富、爱情、名位、权利等,于己又有何意义! 根据资料显示,人类死亡的原因,依序是: 第一、疾病:例如爱滋病、肺结核、肝癌、心脏病等,于今都是名... 问:临终助念时,对亡者的开导很重要吗? 大安法师答:一切不学佛的人,在临命终时,我们尽量要创造机会让他听闻净土法门。也许有些人不相信,不相信也没有关系,也给他播下一颗金刚种子。但是也确实有当下相信的人... 夙兴夜寐为谁忙?众生难度颇堪伤,迷诸尘劳性颠倒,耳提面命化无方。 夙兴,是早起;夜寐,是夜眠,有很多人兢兢业业,早起夜眠,为的是什么?究竟是为我忙呢?还是为你忙呢?还是为他忙呢?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 做人不能太过刻板、执着,不可以不知圆融、变通,否则在做人处事上会增加很多的困难、障碍,所以生活里要有智慧、巧妙。兹举生活七巧如下: 一、说话要有技巧:一句话能给人欢喜,一句话也能让人生气,就看说话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