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发爱心行善与佛教不能画等号
发爱心行善与佛教不能画等号 药师山紫虚居士 摘要: 一、佛教经典中没有「人间净土」与「人间佛教」 《佛说阿弥陀经》中有说:净土众生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试问有什么人有能力做到如此?以人间而言,「大同世界」的理想,包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如此简单的理想至今尚做不到,何况净土!主要原因是众生有各种无明业障之故,其他如乌托邦的理想,哪一样可以实现?因此我们说把人间的状况改善,这是可以的,是值得大家努力的,但妄说要建立人间净土,本人认为此语不太妥当。 至于「人间佛教」,好像是印顺导师等人所倡,他们认为由人界成佛比其他各界容易。这是对六道众生而言,但在人界与净土二者之间,何者容易成佛?就我所知,在净土比较容易。人间佛教实际内容本人不做任何批评,但对有些观念,本人在此必须提出不同观点,例如「人成则佛成」,若如此,那孔子是圣人,有什么人高过圣人?那孔子是佛吗?此外,何谓「人成」?「佛成」又是成什么佛?故这句话很容易使人误会。此外,《维摩诘经》所说「心净佛土净」,经上是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菩萨若心清净,其一切所行清净,则其『未来成佛时』所建立的净土也就清净。」此与人间净土意义不同。至于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离世觅菩提不可得」,只是告诉修行者,众生本具佛性,不必外求,此与「人间佛教」、「净土」也不相关。 本人在此主要是要说明,佛教徒一定要发爱心与行善,但发爱心与行善不一定就是佛教徒;本人之所以在此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若把发爱心与行善当成佛教徒的目标,那有断人法身慧命的危险。例如今日的天主教,其爱心与行善堪称人间第一,但他们并不是佛教徒;今日有很多人以为行善之人皆为佛教徒,这是错误知见,本人在此不得不说! 二、发爱心与行善不一定是佛教徒 三、发爱心与行善值得鼓励,人也要惜福 附注: 喜欢的叫贪的烦恼,不喜欢的叫嗔的烦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些烦恼,所以才会造业。你有贪嗔痴,你的身体就会去杀生、吃肉,骂人、骗人。这个就是因为有烦恼,所以你身、口、意会造业。造业了,你就要受苦了--... 问:若人欲了之,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怎样去理解,请师父解疑。答:此偈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偈云,此偈示心佛无差别之皆。人皆有心,故人皆可以... 生活和职场里难免有不少纷争,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和无诤观念,是可以避免的。 不论是僧团或是其他团体,想要做到口和,说话用语就要谨慎小心,要经常使用敬语、爱语、勉励语或同情语,如果能够时常如此用语,... 至于问到静坐的方法有多少种的问题,据我所知,只有一桩--静坐。如果要说静坐的姿态有多少种?那么,它大约有96种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静。那么静便是道吗?否则,何以必须要求静呢?这是两... 现在修念佛法门,应当依照大势至菩萨讲的,用如子忆母的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实行。果真能死尽偷心,就会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许马上就可以证得。然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千万别以为很容易。纵使不能马... 所言深益,不必在境界感通上求,当在往生西方上认定。方可不负此番三宝加被之深恩耳。钟英宿根固深,智识不开。夜半念佛,见一金甲神,恐是魔试,便不敢念,何无知一至于此。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