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发爱心行善与佛教不能画等号
发爱心行善与佛教不能画等号 药师山紫虚居士 摘要: 一、佛教经典中没有「人间净土」与「人间佛教」 《佛说阿弥陀经》中有说:净土众生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试问有什么人有能力做到如此?以人间而言,「大同世界」的理想,包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如此简单的理想至今尚做不到,何况净土!主要原因是众生有各种无明业障之故,其他如乌托邦的理想,哪一样可以实现?因此我们说把人间的状况改善,这是可以的,是值得大家努力的,但妄说要建立人间净土,本人认为此语不太妥当。 至于「人间佛教」,好像是印顺导师等人所倡,他们认为由人界成佛比其他各界容易。这是对六道众生而言,但在人界与净土二者之间,何者容易成佛?就我所知,在净土比较容易。人间佛教实际内容本人不做任何批评,但对有些观念,本人在此必须提出不同观点,例如「人成则佛成」,若如此,那孔子是圣人,有什么人高过圣人?那孔子是佛吗?此外,何谓「人成」?「佛成」又是成什么佛?故这句话很容易使人误会。此外,《维摩诘经》所说「心净佛土净」,经上是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菩萨若心清净,其一切所行清净,则其『未来成佛时』所建立的净土也就清净。」此与人间净土意义不同。至于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离世觅菩提不可得」,只是告诉修行者,众生本具佛性,不必外求,此与「人间佛教」、「净土」也不相关。 本人在此主要是要说明,佛教徒一定要发爱心与行善,但发爱心与行善不一定就是佛教徒;本人之所以在此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若把发爱心与行善当成佛教徒的目标,那有断人法身慧命的危险。例如今日的天主教,其爱心与行善堪称人间第一,但他们并不是佛教徒;今日有很多人以为行善之人皆为佛教徒,这是错误知见,本人在此不得不说! 二、发爱心与行善不一定是佛教徒 三、发爱心与行善值得鼓励,人也要惜福 附注: 修学华严宗,或受持《华严经》,能得到诸多利益,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修学华严之后,每天的生活,彷佛涵泳在一切智海里,畅游于一切时空中,让人感到生命之无始无终,无去无来,无生无死,而体会生命的永... 问: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的本身是否就有观想的成分,其发起既然有次第顺序,是否就是观想。这个循环顺序可以打乱吗? 大安法师答:实际上它是没有次序的,当下这三种是同时出现的。这个观想是有观力在里... 【若有女人,厌女人身,尽心供养地藏菩萨画像,及土石、胶漆、铜铁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华香、饮食、衣服、缯彩、幢旛、钱、宝物等供养,是善女人尽此一报女身,百千万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况复受?除非慈愿... 问:每个人都会作梦,有些梦似乎比其它梦更的意义、更真实。佛教有没有谈到不同层次的梦?比如我读到大慧宗杲禅师的书信中提到,有一个人梦到大慧进入他的房间,后来大慧回答说,他真的在那里。您也说过,如果有人想... 世纪青年应该要在不同地区、民族中,欣赏并尊重多元文化的差异性,互相学习彼此的优点,找到全球的共同伦理价值。 现今青年人身处于地球村,追求的是全世界的共存共荣,若坚持自己的立场形成对立与冲突,将会影响所... 我说我回到美国,回到台湾,却不知道向何处是回?又向何处是去?应该回到哪个地方?又去到哪个地方?因为我原来是从哪里来都不知道,岂能知道我该回到哪里去呢?没有一个地方我可以去,亦没有一个是我原来的地方。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