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何教人念观音名号

 念佛,也就是忆想佛。念观音也是如此。《华严经》等大乘佛经认为,这是入道的初门。念佛或念菩萨,可以摄心入定,所以称为“念佛三昧”、“观佛三昧”、“般若三昧”。我国佛教徒以修“念佛三昧”为主行者,主要是净土宗。净土宗称,念阿弥陀佛及观音菩萨等,必能命终时为“西方三圣”接引,往生于极乐世界莲花之中。

《观世音经》(普门品)还称,众生如果有各种苦恼,只要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便会即时观其音声,各种苦恼都会得到解脱。

怎样念观音名号,佛教有种种讲究。有所谓“一心称名”的说法。《止观》中解释:“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会缘。”《探玄记》则说:“一心者,心无异念故。”《请观音经》中有更严格的要求:“若欲诵之,应当持斋。不饮酒,不啖肉,以灰涂身,澡浴清净,不食兴渠。五辛能荤,悉不食之;妇人秽污,皆悉不往。常念十方佛及七佛世尊,一心称观世音菩萨。”由此看来,佛教要求念观音名号,实在是很严肃、很认真的。

佛教认为,当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观音时,菩萨能及时观其声音,因为观音具备“六根圆通”的法力。对于声音,观音可以不用耳朵“听”,而用眼睛“观”。这种“六根互用”的本领,并不是观音菩萨独有。《楞严经》中说:“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河神女,非鼻而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楞严经》还说:“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为什么众生念观音名号时,苦恼能得到解脱呢?据说是因为菩萨与众生的心是相通的。《法华大成》分析:“云‘何一时令得解脱?'答:‘喻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财,具大势力。众子在难,即能俱救。菩萨亦如是。无缘慈悲重,权实二智深。圣财无量,神通广大,十界虽多,应有余裕。'”这是把菩萨与众生的关系,譬喻为父母与子女们的关系――骨肉情深,当然就全力施救了。《法华通义》还称:“菩萨与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是从观自性圆通,则与一切众生,性皆平等。是则众生,乃菩萨心中之众生也。故众生之苦,即菩萨之苦。若众生之苦恼音声以感激之,则菩萨观声寂灭,顿入法性。神力加之,则众生之苦,不期脱而自脱矣。”这是说菩萨所接受,观音及时以神力解救,使众生苦恼得以解脱。

《观世音经》说:“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这是说,诵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个声音好像梵音,又好像海潮音,胜过世间一切声音,所以要常常诵念。为什么要把念“观世音”之声,比作是“梵音”呢?《法华经.序品》说:“梵音微妙,令人乐闻。”按照佛教的说法,梵音有五个好处:一是正直,二是和雅,三是清彻,四是清净,五是声音传得远。为什么又要把念“观世音”之声,比作“海潮音”呢?《楞严经》也有解释,说是“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按照佛教的说法,海潮无念,且不失时。用海潮音既可比喻其声音之大,又比喻其声音之准。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佛经不可不读

佛经不可不读

原文: 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觉也。偶于戒坛经肆,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过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 又一类,虽读之...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49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49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49:大海芥子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修道树善根,学佛先为人。法含宇宙外,芥子容大海。无上大法弘大乘,天地...

童叟无欺的服务精神

童叟无欺的服务精神

在日本弘法之余,我与随行的徒众也会抽空上街购物,一方面想借此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一方面也是想购买一些礼物带回去给徒众,作为纪念。曾经在一家礼品店,我打算购买一块精美的手表,一位年老的店员告诉我定价是...

心念尽是贪爱,是长不出智慧来的

心念尽是贪爱,是长不出智慧来的

我们总爱想过去的事,过去都已经没有了,还要回忆,把它拉回来。特别是我们这些年纪大的人,总把三、四十岁精强力壮的事拿来回想当年我怎么样怎么样,过去我又如何等等。 过去的早就过去了,已经死亡了,何必拉到...

华严经主要内容讲什么?

华严经主要内容讲什么?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是大乘佛教的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

夜夜伴佛眠,朝朝还共起

夜夜伴佛眠,朝朝还共起

阿弥陀佛之身,是与诸佛同一法身;阿弥陀佛无心,是以苦难众生的心为心。我们每个念头里面都具有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这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阿弥陀佛法身可以衍生报身,报身可以衍生应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