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不​眴,现前观音

过去不眴 现前观音

《悲华经》据《开元释教录》所载共有四个译本。现存的版本有二:一是由北凉时期昙无谶所译的《悲华经》,共十卷;二是秦代所译《大乘分陀利经》,共八卷,但译者失佚。现在所流通的版本皆是昙无谶所译,收录在《大正藏》第3册。“悲华”是指慈悲的莲花,主要宣说的是释迦佛在秽土成佛、普度众生的事迹。本经的核心部分是第三《大施品》与第四《诸菩萨本授记品》,其中描述了诸位菩萨将来成就的名号与国土的名称。观世音菩萨的身世与因地发心、及对未来的成就与佛土都在此两品中做了详细的介绍。

《大施品》中与观世音菩萨相关内容有二:首先叙观世音过去世中身份,即过去无量劫中删提岚佛国无诤念转轮王之太子,名为不眴。其二、说明了不眴太子发菩提心因缘。不眴太子与父无诤念王、诸王子、大臣等前往宝藏如来所,供养如来听经闻法,愿求人天之乐与来世之福。此时大臣宝海于定中观见大王诸人等因执著贪求自利的心,导致将来人天福报享尽后,会感得三途之苦。遂劝告国王、不眴等人所行布施调伏善摄身口意,及余所有净业善根,皆应回向无上菩提。

《诸菩萨授记品》中与观世音内容相关有三:第一说了观世音因地的发愿与回向。(宝海又劝告太子不眴,世间一切福报,皆是无常,犹如疾风,无决定相,太子不眴听闻后遂发菩提心,愿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愿所有苦恼众生,若称我命,免斯诸苦,若不如是,不成正觉)。其次:因发愿回向之德,感得宝藏如来授“观世音”名。第三述宝藏如来授观世音究竟成佛记(西方安乐国土无量寿佛般涅槃后,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后夜分,安乐国土转名为一切珍宝之所成就,种种庄严胜安乐世界,菩萨于此一念之顷,成无上正觉,得佛名“徧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寿九十六亿那由它百千万亿劫)。

总之,此《大施》与《诸菩萨授记》二品,对菩萨的过去身世与未来的成就都做了完整的说明,同时也从菩萨最初因地发心到究竟成佛的整个修道历程中,体现了菩萨大悲法门的一惯性。

南无普陀山琉璃世界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

广大灵感~千手千眼

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 🙏

南无阿弥陀佛🙏 🙏 🙏

南无阿弥陀佛🙏 🙏 🙏

南无阿弥陀佛🙏 🙏 🙏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这七种情况下千万别杀生

这七种情况下千万别杀生

世人吃肉,认为理所当然,就任意杀生,积集恶业,世代相传,成为风俗习惯,不明白有什么过错。真是古人所说的:令人痛哭流涕,叹息不已!世人执迷不悟的大略有七项,列在后面,其他的可自行推想。 第一,祭祖不要...

大安法师:“善男子善女人”和“男子女人”有何差

大安法师:“善男子善女人”和“男子女人”有何差

问:“善男子善女人”和“男子女人” 有何差别?大安法师答:二者称谓有本质的差别。男子、女人是从性别上的分类,善男子、善女人却有着价值评判。从通途佛法的角...

圣严法师《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圣严法师《知苦、体验苦、不以为苦》

佛法对苦有相当多的阐述,它将人生分为生、老、病、死四苦,再加上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就形成了八苦。离苦、灭苦是学佛的目的,然而在离苦、灭苦之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先知苦。 佛法中对于种种苦的分...

圣严法师《心的五四运动》

圣严法师《心的五四运动》

一、四安:安身、安心、安家、安业 我们要把佛法落实在人间的社会。把佛法送到每一个人的家庭里,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接触佛法的慈悲之光智慧之光。为人间带来温暖,让人人都能身安、心安、家安、业安,这个才是真正可...

顽劣愚痴的众生,也有圆成佛道的一天

顽劣愚痴的众生,也有圆成佛道的一天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此即所谓学佛;亦即以佛陀为导师,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威力,及其殊胜功德,达到三觉圆满,万德具足,完成人格,成就佛道。因此,学佛首先应该了解佛的意义。 佛是佛陀的简...

圣严法师《无念不是断念》

圣严法师《无念不是断念》

所谓「无念」,是没有妄念,没有烦恼心,也就是「心无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只是听到,而不产生好恶。许多人自以为懂得佛法,就拿着一知半解的常识,任意理解佛法。 我最近就听到一种很奇怪的说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