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莲法师:普贤行愿颂讲记 二

普贤行愿颂讲记 二

光有志向不做也不行,要做。

普贤行愿品  行:heng,修苦行,行就是修行,实际的修行就叫行。普贤行heng愿品.有的说叫普贤行xing愿品,行:行动,行heng就是行动的实际。这个人是修苦行heng的,这个人吃得苦。

苦不要太简单理解为痛苦的苦,矛盾,人生就是充满了矛盾,处处都有矛盾。要能把矛盾解决得了,苦就轻松一点;矛盾解决不了,越来越扩大,苦就大了。人世间,不说外界,就在自己的家庭,家庭里的成员没有矛盾,我看是比较难得的。首先组织家庭基本出发点,成家就是结婚,出家人出了家就不成家。结了婚就是两个男女同志住在一块了,他们闹不闹矛盾?不闹矛盾的少得很。报上说美国的有钱人用一笔钱,说哪家结婚一年后两夫妇没有扯皮就去领他的奖金,没有人去领奖金。这说明结了婚的夫妇少有一年不扯皮不闹矛盾的,也就说明世间的矛盾。不说跟外人闹矛盾,跟敌人闹矛盾,就是他们两个人也要闹矛盾。矛盾就是苦。苦的定义是普遍,苦就是矛盾。苦:逼迫,逼迫就是矛盾。所以矛盾普遍存在。

 众生知道有苦,怎样摆脱这个苦?摆脱了这样矛盾,又有那样矛盾。所以佛才说世间是苦。唉!这样说来人就悲观了。有什么悲观呢!晓得它是苦,你就有办法克服它。你就不悲观了。所以我们看到庙里的老师父很发心,什么劳苦的活都肯做,这个是个修苦行的。还有些修行的人去找苦,因为他要解脱世间的苦,他就不怕吃苦。所以有些人就一天礼拜念诵,非常勤劳。人说这在修苦行。这个苦你看到他苦,他不苦,他愿意那样做。

诸佛菩萨苦不苦?诸佛菩萨苦得很。我们世间的人老了。女同志过了五十岁,男同志五十五岁,就说老了,到了年龄该退休了,已经贡献够了,该安度晚年了。释迦佛没有退休,成了佛尽未来际度众生,不说退休。尽未来际化身六道度众生。地域的众生该度要化身去度、饿鬼的众生该度要化身去度,他苦不苦?他不苦。他成就了就没有苦。你没有成佛,没有佛那个本领,在地狱就苦得很,成就佛菩萨他没有苦。

普贤行愿品,行heng就是要做,不光是有愿,还要实践。大乘菩萨六度万行,大乘菩萨要度众生,要度自己,该修行的事多得很。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这叫万行。该做的事多得很说不完,都要认真去作。我们不能唱高调,佛法不能光说空话,要实践要做。这个事困难,困难就是要做。只要是该做的好事就是要做。无意义的事不去做。打牌就不去。有的人打牌熬夜都去,叫他干活要论时间,几点下班。有意义的事,佛菩萨尽未来际,不说做到哪一天,永远做下去,实践。

所以普贤行愿品就是讲行与愿。先要有正确的志愿,高尚的志愿。然后硬是要实践。是实践家,不要空谈。不说光宣传,不说光口头禅,要做。我们学普贤行愿就是要学普贤菩萨的精神。

普,就是普遍,贤,就是善、好。随便摆在哪里都好。有些人品德好,修养好,这种人摆在哪里都好,处处去人家都欢迎,处处去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愉快;有些没有修养、没有品德,这里搁也不行,那里摆也不行,走在哪里都跟人家闹矛盾,那就起了普贤菩萨的反面。“普贤”两个字就是到哪里都好,跟哪个打交道都好,对哪个事情都好,无论怎样都好。

怎样成就的呢?这个普贤行愿品是说普贤菩萨成就了才有这样大的功德。但未成就之先也有这样修行。所以我们是否行得起呢?我们会学,逐步逐步学。不是我们一下就等于普贤菩萨。这个普贤菩萨不是一下成得了。但是你随时随地跟普贤菩萨学,你就随时随地当普贤菩萨,走在哪里你都是个好人、走在哪里你都是个受欢迎的人,这就叫普贤菩萨。

我们现在看到有些人要来出家,他觉得这个环境也有痛苦,那个环境也有痛苦,就想出家以后就把那些痛苦摆脱了,摆不脱!出了家你还是个凡夫,大家都是凡夫,如果你不向普贤菩萨学习,出了家还是有苦。你必须要学普贤菩萨的精神。

普贤行愿品又有长行又有颂文,如果我们专门读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的经文较长,有长行有颂。我们一般念八十八佛只把颂文的前段念了,后头的颂不念。单念前头的颂文也行,把这个普贤行愿品天天行持。

今天有人问我有书没有,这么多居士没有书。因为大家晚课都在念,所以我今天先把前面的颂文讲了,以后一因缘有书再全讲。

出家的师父几乎天天都在念,念,我们也要晓得这个颂子的尊贵。

现在好多人都说我要学密法,你教我个密法,我没有密法。密法要自己修行成就才敢说给人家传。我只在法师那听了点密法。所有西藏传出来的仪轨,不管是大的仪轨,小的仪轨,广的略的,都是用的普贤行愿品这个结构,这个内容来造的。所以仪轨就不是佛说的经,是大乘的人自己把佛法编成你行持的模式,所以叫仪轨。

轨:就是规范,一个规矩。你天天照着这个仪式,照这个规矩行持,仪轨的内容那些话都是佛经里的话,没有超出佛经以外的话。好多说密法好像秘密得很,密法也出不了释迦佛的经,还是释迦佛说出来的。密法的结构都是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说十大愿有时简单成七个项目,叫普贤七支,西藏人说普贤七支,简单成七支。所有的仪轨至少要具备这七段的意思。所以我们要学一下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就是密法,我们善知识给我们说《华严经》是密法,《法华经》是密法。因为我们一般只讲它显的一面,没有讲密的一面,我们只晓得华严经是显教,法华经是显教,他们都有密法的修法,但可惜的是那些修行得传的人不多。我们只晓得一点皮毛。

普贤十大愿缩为七支,一般都按这七支。就说你天天修行给你一个仪式,一个固定的规矩,就像举行一个仪式,第一段干什么,第二段干什么,照着做完了,行礼如仪。喇嘛念经就是这个仪轨,哪个仪轨都超不出普贤行愿品这个模式。

一开始要礼佛,哪一个仪轨开始不礼佛?就是今天一个小小的聚会,一开始也要念“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这就是礼三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这就是发菩提愿。我们为了简单快些讲完,我就直接讲普贤行愿品这个颂文。

普贤行愿品再简单点只念那么十句,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我们天天念这十大愿,就是普贤行愿品的提纲。普贤行愿品就是这十大愿,不过把这十大愿扩大了,所以我们修行第一个就要礼敬诸佛。我们要修行就是要学佛。学佛就是因为对佛崇拜。敬,就是崇拜佛,崇拜他老人家。我是佛弟子我愿意跟着他学。

敬,怎么敬法?敬,是心里恭敬,心里不恭敬光磕头,那个不算数。敬,要发自内心,有个恭敬,所以礼还要敬。如果没有敬,光在那磕几个头,没有好大意思。

为什么要敬?首先我们要晓得功德,知道佛的功德,我们才敬,这就不叫迷信。不知道佛的功德,光看到别人磕头我也磕头。人家问你为什么磕头?你说:他都在磕头呢!所以第一礼敬诸佛,礼的时候就要有敬的心,礼就是各种形式。

我们赞叹我们不在大路上给人磕头,大不相同才磕头。我们妈还没有天天给她磕头,没有哪个天天给妈磕头,因为佛的功德太大,对众生的恩德太大,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尊敬佛。

真正尊敬就要向佛学才是尊敬。光说我崇拜您,我尊敬您,尊敬又怎样?佛说我希望你不是崇拜我,不是尊敬我,希望你跟我学。所以后头要常随佛学。老师希望你把那一科学好,不是希望你给他鞠个躬。或是我们上课我们新学菩萨给我们问讯顶礼,我们要的不是这个,要的大家把这一科学好。

所以怎样才能把佛学好?那我们要知道佛的功德。所以这个顶礼才不是白白的顶礼。佛法经论千经万论都是给我们讲明佛菩萨有哪些功德。菩萨是未成之佛,佛是已成之佛。佛成佛以后有时化身当菩萨度众生。佛跟菩萨有大小没有?很难说。有些菩萨本来是佛,像观世音菩萨本来就是佛。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忏时念“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过去久已成佛。一般说佛跟菩萨是有差距的,新学菩萨新发心的没有成佛,要矮一等。久已成佛化现的菩萨他本来是佛,就像老干部下放做普通工作,那个道理一样。

华严经境界不同,我们顶礼的时候,我们看到几尊佛几尊菩萨。有些居士每尊佛每尊菩萨都要顶礼,有三尊佛他要顶三尊,有五尊他要顶五尊,都要顶到家,没有顶到家他好像歉然。怕那些菩萨多心。有些人急急忙忙在中间顶三个礼就走了。实际上顶礼的时候,不管顶礼一尊三尊,你顶礼一尊的时候你就要想到:我这个头磕下去要起多大作用?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慧律法师:心无所住就是安住

慧律法师:心无所住就是安住

世间没有中庸,无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无所住就是中庸;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 有信徒问我:心要安住在哪里?我告诉他:无所住就是安住,想要安住在那里都不对。他又问:无所住是什么?无所住就是清净心的工夫,它...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

达照法师《真正大圆满——净土法门》

前言 近几年来,汉地有不少人在学习汉传佛法的净土法门,但是因为不懂其圆妙高深的道理,故而把净土法门看成老太婆、没文化的人修行的法门。因此,他们不愿继续修行净土法门,而去向往藏传密教,去修藏传佛教的大圆...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宋代的很多禅师,比如五祖师戒禅师一转世成为大文宗,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在做杭州太守的时候还经常出入妓院,从这件事情印祖就说这个证果多不容易。 如果按通途教理来说,如果一个修行人能够断见惑得初果须陀洹的...

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

作为修行人应当知道十二因缘法缘起法的真理。我们生命的轮回,流转门是什么现象?烦恼是怎么产生的?这就必须要了解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所展开的众生之烦恼、业力、苦果,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它非常明晰...

往生净土后为什么能得到不退转

往生净土后为什么能得到不退转

无论是什么样的功夫浅深,只要信愿持名感通弥陀愿力成就,身后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不会退转,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无论带业往生的凡夫,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都是阿鞞跋致。 阿鞞...

李炳南老居士《正是用功时节》

李炳南老居士《正是用功时节》

每年的元旦都要说几句佛法,本人在台中每星期都有讲经,但说的都是经文,且讲经已讲三十年,道理渐渐的就愈讲愈深了。经本来都是平等的,但脉络各有不同,无论讲什么经,一次二次是讲不完的,所以要讲个概要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