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的故事:三界火宅,化除热恼得清凉

唐朝有一位相国裴休,字公美,是河东人氏。他的学问极为渊博,通诸子百家之学,曾参学于黄檗禅师,复饱经圭峰禅师的教化,退隐以后,遂专志禅学,默契无生之理。

据传,裴相国于孩提时,曾遇到一位奇异的僧人,对他说道:「到清凉寺来,我会送你三颗舍利子,并有一封简书要留给你。」

那封信是用天竺文字写的,没有人懂得其中的意思,裴休就把它随手放在竹筐子里面。

后来他长大成人了并做了官,参学于黄檗、圭峰两位禅门大德,乃志心于佛道,对于世上的功名利碌看得很淡,而且时时想要脱离尘缘俗网。有一天,他在整理旧信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当年这封旧书简,于是就呈递给了圭峰禅师。

圭峰禅师令寺中的印度僧人翻译为汉文,成一首偈。

偈曰:「大士涉俗,小士真居,欲求佛道,岂离红尘?」

裴休看了偈文,心中暗喜,原来志求佛道并不一定要绝弃尘累啊!于是他打消了抛弃功名的念头,向道之心反而较从前更为热切。

他曾为圆觉经作序,提及:「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从文字中,可知他的卓越见解与睿智。

广德年间,河东节度使李诜奉旨进谒五台山请观国师入京,李诜回到京城以后,裴休问他:「节度使!您奉了圣旨作清凉山之游,此行快乐吗?」

「到处都是风沙,有什么快乐可言的呢?我实在是受到禅家的虚诞不实拖累了啊!我听说清凉山是圣者文殊大士驻锡之处,风火不侵,到了那儿,热恼痛苦都会消除的。可是我五月间到达清凉山以后,猛烈的风沙飞扬着,暑热扑身,使得我从仆的儿子患热症死了,而山里面的僧人们,又常常殴打诤讼,像这样的过咎,真是数也数不清!哪里像传言中所说的那么清凉无恼呢?」李诜答道。

裴休马上对他说:「错了!您这番话错了!您怀着热恼的心,想入清凉之境,就好比披上了麻袋想要越过火堆一样,怎会不燃火上身呢?须知所谓清凉的境界,不在外有,不离当下所处的地方,也不是任何外在之物所能遮挡得住的,非冷非热,无形无碍,风吹不入,雨淋不湿,不是用眼可见、用耳可听闻的。所以说,真正的清凉,劫火不能烧,毘岚之风也不能坏,无热复无灾,就是清凉的境界。这实在不是分别思量所能契入的啊!而您持着『有』的心来到了清凉山,就好像蚊子去叮铁牛,苍蝇投入火堆,这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听了裴休用心良苦的一番说话以后,李诜问道:

「那么我还能在清凉山见到文殊菩萨吗?」

「文殊就是大智,智慧广大,能从生死烦恼此岸到达清凉涅盘彼岸,证得离心念的妙智,也只有离开一切妄念的智慧,才可契入文殊大士的境界。所谓大智光明,即是清凉不变,清凉不变,也是大智光明,并不是有两样不同的东西。您想文殊进入您的心:当离心意识,绝修证之路,不要以眼入,乃至不要以意入,要以无生入(有生即有灭、生灭是分别),无相入,无我入,无人入,无一人,无多人,无间入,无人入。这样子契入,即使银山铁壁,都可穿透无碍,到了妄心去尽,求个人的人,也了不可得(已无个人的我执),到了这个地步,才知清凉本具,不是今天才契入的啊!」

李诜听了以后,恍然大悟地说道:「现在听了您这一番话,我心里面顿时觉得清凉无比了哩。」于是辞谢而退。

由此可见,一切境界,出于心造,源于心受。心境烦恼,便处于火宅之中;心境清凉,便生于佛国净土。境随心转,环境就没有一定的安危;若是心随境转,则人心浮动,环境便会混乱,便成三界火宅;若是人心安定,环境自然太平,那么处处都能见到世外桃源。

 

在此忏悔我身口意所犯的一切恶念恶言恶行;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共戒恶修善,广积阴德,得大自在!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有诵经念佛,但内心总是放不下该怎么办

有诵经念佛,但内心总是放不下该怎么办

问:作为一名退休的教师,虽然有诵经念佛,可心里总是放不下学生,并且还想继续深造去帮助别人,请师父指点。 慧律法师答:经教上不通,诵再多的经也没有用,你智慧不开,如果智慧开了不念也没有关系。主要还是听经...

开店没生意,做施食马上生意就来

开店没生意,做施食马上生意就来

念咒语和念四如来来加持食物来布施饿鬼,我们就能够得到具足无量福德,哪三种呢?延长寿命,增益色力,善根具足,不光这样哦,后面还有哦,你今天在开一间素食店,怎么会没生意,你今天开这个工厂,怎么生意没很大呢...

念药师佛梦佛治愈癌症

念药师佛梦佛治愈癌症

如果我们的身体有任何不舒服、包括各种各样的病痛,我们一心称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只要具足百分之百的信心,那么,身体的病就会完全康复;如果具备百分之九十的信心,就会百分之九十的康复;如果信心不及格,那...

我们可以依靠的,唯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可以依靠的,唯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学佛是为了什么?出家是为了什么?修行是为了什么?大家来这里听课,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求佛法的知识、学问吗?不是,是为了了脱生死,成就佛道,乃至广度众生。那要达到...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三条「唯叹念佛」

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三条「唯叹念佛」

【正讲】 第十三条「唯叹念佛」之文  第十三条文:不赞杂善,唯叹念佛行者之文。   这段文也是出自《观无量寿经》,标题的意思是说:释迦牟尼...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72

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72

学佛感悟词……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372:供养三宝愿空前绝后惊天愿,檀波罗蜜盈慈善。修道树善根,学佛先为人。证法何为高,核心是三宝。随缘三宝依大乘,令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