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的故事:三界火宅,化除热恼得清凉

唐朝有一位相国裴休,字公美,是河东人氏。他的学问极为渊博,通诸子百家之学,曾参学于黄檗禅师,复饱经圭峰禅师的教化,退隐以后,遂专志禅学,默契无生之理。

据传,裴相国于孩提时,曾遇到一位奇异的僧人,对他说道:「到清凉寺来,我会送你三颗舍利子,并有一封简书要留给你。」

那封信是用天竺文字写的,没有人懂得其中的意思,裴休就把它随手放在竹筐子里面。

后来他长大成人了并做了官,参学于黄檗、圭峰两位禅门大德,乃志心于佛道,对于世上的功名利碌看得很淡,而且时时想要脱离尘缘俗网。有一天,他在整理旧信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当年这封旧书简,于是就呈递给了圭峰禅师。

圭峰禅师令寺中的印度僧人翻译为汉文,成一首偈。

偈曰:「大士涉俗,小士真居,欲求佛道,岂离红尘?」

裴休看了偈文,心中暗喜,原来志求佛道并不一定要绝弃尘累啊!于是他打消了抛弃功名的念头,向道之心反而较从前更为热切。

他曾为圆觉经作序,提及:「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从文字中,可知他的卓越见解与睿智。

广德年间,河东节度使李诜奉旨进谒五台山请观国师入京,李诜回到京城以后,裴休问他:「节度使!您奉了圣旨作清凉山之游,此行快乐吗?」

「到处都是风沙,有什么快乐可言的呢?我实在是受到禅家的虚诞不实拖累了啊!我听说清凉山是圣者文殊大士驻锡之处,风火不侵,到了那儿,热恼痛苦都会消除的。可是我五月间到达清凉山以后,猛烈的风沙飞扬着,暑热扑身,使得我从仆的儿子患热症死了,而山里面的僧人们,又常常殴打诤讼,像这样的过咎,真是数也数不清!哪里像传言中所说的那么清凉无恼呢?」李诜答道。

裴休马上对他说:「错了!您这番话错了!您怀着热恼的心,想入清凉之境,就好比披上了麻袋想要越过火堆一样,怎会不燃火上身呢?须知所谓清凉的境界,不在外有,不离当下所处的地方,也不是任何外在之物所能遮挡得住的,非冷非热,无形无碍,风吹不入,雨淋不湿,不是用眼可见、用耳可听闻的。所以说,真正的清凉,劫火不能烧,毘岚之风也不能坏,无热复无灾,就是清凉的境界。这实在不是分别思量所能契入的啊!而您持着『有』的心来到了清凉山,就好像蚊子去叮铁牛,苍蝇投入火堆,这不是很可悲的事吗?」

听了裴休用心良苦的一番说话以后,李诜问道:

「那么我还能在清凉山见到文殊菩萨吗?」

「文殊就是大智,智慧广大,能从生死烦恼此岸到达清凉涅盘彼岸,证得离心念的妙智,也只有离开一切妄念的智慧,才可契入文殊大士的境界。所谓大智光明,即是清凉不变,清凉不变,也是大智光明,并不是有两样不同的东西。您想文殊进入您的心:当离心意识,绝修证之路,不要以眼入,乃至不要以意入,要以无生入(有生即有灭、生灭是分别),无相入,无我入,无人入,无一人,无多人,无间入,无人入。这样子契入,即使银山铁壁,都可穿透无碍,到了妄心去尽,求个人的人,也了不可得(已无个人的我执),到了这个地步,才知清凉本具,不是今天才契入的啊!」

李诜听了以后,恍然大悟地说道:「现在听了您这一番话,我心里面顿时觉得清凉无比了哩。」于是辞谢而退。

由此可见,一切境界,出于心造,源于心受。心境烦恼,便处于火宅之中;心境清凉,便生于佛国净土。境随心转,环境就没有一定的安危;若是心随境转,则人心浮动,环境便会混乱,便成三界火宅;若是人心安定,环境自然太平,那么处处都能见到世外桃源。

 

在此忏悔我身口意所犯的一切恶念恶言恶行;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共戒恶修善,广积阴德,得大自在!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野狐精,他心通在何处?

野狐精,他心通在何处?

唐肃宗时,西天大耳三藏来到东土,自称有他心通,肃宗要慧忠国师加以试验。慧忠国师连问两次:你说老僧此刻在什么地方?大耳三藏都回答了,一说在四川,一说天津桥上。待国师再问第三次,大耳三藏技穷,默然以对。...

这样的学佛观念是否正确

这样的学佛观念是否正确

问:有些学人认为现世学佛没有办法得到解脱,唯有依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求证到一定的境界再回来,您认为这样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 慧律法师答:一句佛号,一部《无量寿经》拼到死,这个思想观念具有它的时...

【推荐】十劫的善根才换来今生往生的资粮

【推荐】十劫的善根才换来今生往生的资粮

唐代有一位怀玉禅师,他就是念《阿弥陀经》念了30万遍,每天念佛号5万遍。他是夜不倒单念佛。你看古人这种修行哪,那真是真修实干。这个怀玉禅师他就一生有一个愿:要上品上生,精进努力。 这样到临命终时还真...

文殊菩萨出生时的十种瑞相

文殊菩萨出生时的十种瑞相

文殊师利菩萨出生的时候,由于他无量劫以来积功累德,福德甚深,感得十种瑞相。 这十种瑞相,第一种就是光明满室。他出生的时候,整个的屋子里面充满着光明,这也说明这位菩萨的智慧第一。 第二是甘露盈庭。甘露...

佛预言出家人容易得两种「恶疮」

佛预言出家人容易得两种「恶疮」

《大宝积经普明菩萨会》:又出家人有二痈疮,何谓为二?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其罪。 此外,出家人还会有两种痈疮,是哪两种痈疮?第一种是求见他人过失;第二种是遮掩自身罪行。痈疮如同毒瘤,侵蚀健康,若...

修行为什么要不间断呢

修行为什么要不间断呢

正精进。正精进不要杂乱,不杂为精,不间断叫进。这个问题,我们算不算精进呢? 比如说我们一天从早到晚,一会上殿了,一会过斋堂了,一会拜忏了,一会又打普佛了,一会讲华严了,一会又讲大乘经论,都是杂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