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点化印度高僧取回珍贵佛经

文 殊 菩 萨

文 / 一心

在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佛陀波利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佛陀波利,汉译为觉护,为北印度罽宾国的高僧。

作为罽宾国高僧,佛陀波利早就听说文殊菩萨的道场清凉山在中国。加之他喜欢“遍观灵迹”,于是不远外里,一路北上、东进、南下,再北上,穿过广袤的沙漠,沿着丝绸之路参访清凉山,也就是今天山西的五台山

怀着对文殊菩萨的虔敬之情,佛陀波利长途跋涉,终于在唐高宗仪凤元年(676)抵达五台。从五台县城出发,翻过阁子岭,过茹湖盆地,还未到台怀镇,他就被五台山的神圣环境所摄受,于是虔诚礼拜、悲泣雨泪,希望能见到文殊菩萨。遗憾的是,文殊菩萨并没有出现在他眼前,虽然有些失望,但是他愈发虔诚,顶礼朝拜。放眼远望,只见见林木参天,花草茂盛,山峦叠嶂。他一边朝拜一边想:“自从释迦牟尼佛涅槃以来,许多神圣都不再出现,只有大智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度化众生,今天,我经历了种种磨难,终于来到了文殊菩萨道场,但是直到现在依然不能一睹圣容,真是太遗憾了。”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仍然持续念诵文殊心咒,希望见到文殊菩萨,并得到文殊菩萨的点化。

据《宋高僧传》记载,突然,佛陀波利看到山前有一位老人迎面走来。他本以为是当地山民。不想这位老人健步如飞,向他走来。走到近前,竟然用梵语问他:“我知你心系佛法,来访胜迹,想要见到文殊菩萨。路途遥远,你也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是,你知道吗?汉地的众生,造的罪业多,即使是出家人,犯戒的也不少,在印度,有一部可以消灭众生罪业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部经很重要,你带来了吗?”

在异国他乡碰到会说梵语的老人,让佛陀波利颇为惊奇。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带来,于是回答说:“我心甘情愿吃尽苦头,来到这里就是想见菩萨一面,并无他想,所以并未携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取 经

老人说:“这么重要的一部经,你都没有带来,怎么能见到文殊菩萨?即使见到,你也或许未必能认识。”佛陀波利无言以对,老人说:“你还是先回印度吧,带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再回来。汉地的人需要这部经,取回来以后大力弘扬。等你取经回来,到时定能亲见文殊。”

佛陀波利听了以后,非常感动,跪地便拜。等他抬起头来,老人已经隐而不现。他觉得这就是文殊菩萨在点化他。佛陀波利悲欣交集,倍加虔诚,立即转身回去取经。

这一往返又是7年。按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言的记载,永淳二年(683年),他带着这部佛经抵达京城长安,拜见了唐高宗,希望能够借助皇权的力量翻译此经。听了他的见闻以后,高宗十分钦仰,但是他更加重视此经,于是命杜行顗和地婆诃罗在皇宫内共译该经。译完以后,高宗赐给佛陀波利30匹绸子,拟将经文收藏在内廷供奉。

得知这一消息,佛陀波利面见皇上,深情的说:“贫僧重返天竺,取回此经,就是为了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看到此经,救度众生。陛下可否把经文颁行天下,广为流布?”唐高宗听了以后非常感动,但是留下了汉文本,仅将梵文原本还给他。

佛陀波利欣喜万分,出宫后,他在西明寺和精通梵语的顺贞法师重译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随后,他就带着该经的梵文本,到达五台山金刚窟,不再复出。后人在金刚窟建了佛陀波利塔,而在佛陀波利遇到老人的地方,还建了尊胜寺。如今,寺塔皆存。后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广为流布。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倘欲即生了脱,当专主净土一门

倘欲即生了脱,当专主净土一门

阁下欲了生死大事,况复年临知命,来日无多,又无知识益友之可亲近,而不专修净业,一心念佛,而欲泛泛然研究诸经奥义典句,似未深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者。宜往华严寺借阅《净土十要》,及《净土圣贤录》,息心详阅...

星云大师《行为平坦的道路》

星云大师《行为平坦的道路》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从今天起,在这里我们将有连续三天的佛学讲座,这三天我分别要和各位谈的是行为平坦的道路、身心安住的家园及生命升华的世界。 几年前,政府施行十大建设计划,其中有一项就是高速公路的...

星云大师《为贫苦大众祈愿文》

星云大师《为贫苦大众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祈求您垂听弟子祈愿的心声: 世界上有许多人遭逢不幸,成为无依无靠的贫苦者。 他们三餐不继,衣物缺乏,有的人染患传染病,有的人成为流浪汉。 慈悲伟大的佛陀! 贫苦的人不一定渴求救济,他...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这是鼎卦九四爻的爻辞。鼎折足是断了一只脚的鼎。鼎字原来是个图案,现在...

蔡礼旭:教导子女要恩威并济 黑脸白脸配合教

蔡礼旭:教导子女要恩威并济 黑脸白脸配合教

夫妻教导孩子的过程也要密切配合,在家庭里要有一个黑脸、一个白脸,假如家里人都是白脸,孩子会怎么样?每个人都对他百依百顺,保证他会骑到父母的头上。假如每个人对他都是...

徐母杨太夫人生西记

徐母杨太夫人生西记

原文: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固无论天人修罗鬼畜地狱,况男女贵贱,智愚贤否乎。其升沉六道,轮回不息者,由迷之浅深,与业之善恶,以为因缘,而一念佛性,固未尝因此或有增减也。以迷而不知,不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