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弥勒净土法门及其现实意义(七)

弥勒人间净土是众生善业福德的共业果报

弥勒下生经将佛国净土安置在人间,重视人间净土建设,重视人的生存环境的改造,这是其有别于佛教其他净土的独特之处。下生经详尽地描绘了未来人间净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状况,描绘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相得益彰的人类理想国的胜景,字里行间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色调。

弥勒的人间净土承认人的物质需求,下生经中有对人间净土的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富裕的物质生活的详细描述。按照下生经所说,弥勒的人间净土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间众生善业福德的共业果报,即美丽的自然环境、优越的物质条件皆是众生修善行善所致。鸠摩罗什翻译的《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中有言:

“是时世人福德所致,巷陌处处有明珠柱,光喻于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纯黄金色,其光照燿,昼夜无异,灯烛之明,犹若聚墨。”

又言:“谷稼滋茂,无有草秽。众生福德本事果报,入口销化,百味具足,香美无比,气力充实。”

类似的对于弥勒人间净土的描绘在下生经中随处可见。佛教认为,人的身体生命是正报,人的外在生存环境是依报,外在环境的好坏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人的善恶业力的果报所致,受众生善业感应产生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受众生恶业感应则出现穷山恶水;生前行善者来世投生到好人家、好地方,生前作恶者来世投生到穷乡僻壤、贫贱之家,即依报随着正报转,无论共业还是别业皆如此。弥勒下生经也从一个侧面宣说了这一佛教义理。

据下生经描述,弥勒佛与释迦牟尼佛一样说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教。弥勒下生成佛后在龙华三会说法,初会度九十六亿人,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人,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人,三会所度众生皆是释迦遗教的弟子,因受弥勒教化皆得阿罗汉果位。下生经还说来世能降生弥勒净土的众生都是学佛修行、行善积德的善男子、善女人,弥勒净土的众生前生皆有佛缘、法缘、善缘,是受善业福报感应而转生弥勒净土的。可见,降生弥勒净土主要靠众生自己的愿心和福德成就,这样的净土观充分肯定了人的因素、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大提高了佛国净土中人的作用和地位。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星云大师《忍耐就是力量》

星云大师《忍耐就是力量》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毁谤、讥讽、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能人也。 一九五四年,我二十七岁,开始撰写佛陀传记,在《佛遗教经》中看到这么一段话时,心中感触甚深,我检视过去颠沛...

中阴身一现前,累劫的善恶业力也都会现前

中阴身一现前,累劫的善恶业力也都会现前

阴境若现前,这个阴境,就是中阴身境界一现,就是知道中阴身境是断气,就死后到下一生受生之前的这个阶段,叫中阴身。如果是极善之人和极恶之人他(投生)比较迅速,没有中阴身。 那胎、卵、湿、化四生的轮回都有...

在寺院吃饭为何不能讲话

在寺院吃饭为何不能讲话

当你第一次在寺院随出家人吃斋饭时,定感到新鲜:出家人吃饭,坐不窥堂,端身无语,举止安详,既严肃又认真,气氛平和,令人如坐春风。 跟我们平时的吃饭观念大不一样啊。仔细想想,诸如时下的各式宴会、午餐会、...

略说佛法大意

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

在家居士对「四种清净明诲」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

在家居士对「四种清净明诲」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

问:在师父讲到的《四种清净明诲》中,淫、杀、盗、妄,动个念头也不行,我们在家居士不是成佛没希望了吗?夫妻生活因为有念头的问题,这个该怎么办?也有的居士根本不在乎夫妻生活,而引起了丈夫的不满。在家居士...

星云大师《消除压力》

星云大师《消除压力》

现代经常有人说:生活压力太重!为什么会压力太重?怎样消除压力呢? 学生认为功课太紧,压力太重;父母说家庭琐事太杂,压力太重;警察觉得任务太多,压力太重;公教人员不满上班时间太长,压力太重。 压力,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