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弥勒净土法门及其现实意义(七)

弥勒人间净土是众生善业福德的共业果报

弥勒下生经将佛国净土安置在人间,重视人间净土建设,重视人的生存环境的改造,这是其有别于佛教其他净土的独特之处。下生经详尽地描绘了未来人间净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状况,描绘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社会环境相得益彰的人类理想国的胜景,字里行间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色调。

弥勒的人间净土承认人的物质需求,下生经中有对人间净土的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富裕的物质生活的详细描述。按照下生经所说,弥勒的人间净土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人间众生善业福德的共业果报,即美丽的自然环境、优越的物质条件皆是众生修善行善所致。鸠摩罗什翻译的《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中有言:

“是时世人福德所致,巷陌处处有明珠柱,光喻于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纯黄金色,其光照燿,昼夜无异,灯烛之明,犹若聚墨。”

又言:“谷稼滋茂,无有草秽。众生福德本事果报,入口销化,百味具足,香美无比,气力充实。”

类似的对于弥勒人间净土的描绘在下生经中随处可见。佛教认为,人的身体生命是正报,人的外在生存环境是依报,外在环境的好坏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人的善恶业力的果报所致,受众生善业感应产生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受众生恶业感应则出现穷山恶水;生前行善者来世投生到好人家、好地方,生前作恶者来世投生到穷乡僻壤、贫贱之家,即依报随着正报转,无论共业还是别业皆如此。弥勒下生经也从一个侧面宣说了这一佛教义理。

据下生经描述,弥勒佛与释迦牟尼佛一样说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之教。弥勒下生成佛后在龙华三会说法,初会度九十六亿人,第二会度九十四亿人,第三会度九十二亿人,三会所度众生皆是释迦遗教的弟子,因受弥勒教化皆得阿罗汉果位。下生经还说来世能降生弥勒净土的众生都是学佛修行、行善积德的善男子、善女人,弥勒净土的众生前生皆有佛缘、法缘、善缘,是受善业福报感应而转生弥勒净土的。可见,降生弥勒净土主要靠众生自己的愿心和福德成就,这样的净土观充分肯定了人的因素、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大提高了佛国净土中人的作用和地位。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世间并没有不好的东西

世间并没有不好的东西

新近因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在家时姓李,字叔同)聚居了好几日。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内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见人也但劝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

恐怖,一时心软不出家,流浪生死九十一劫

恐怖,一时心软不出家,流浪生死九十一劫

下面这篇佛教故事,阅后非常令人震撼与感慨,且您心中必会升起一股「出离心」。因为就算再怎么恩爱、亲情、六亲天伦围绕之乐,若不修佛法,亦难免沉沦与流浪生死,一去不复返...

关于死后葬法及其意义

关于死后葬法及其意义

人生世间,直同幻化,纵寿百年,亦弹指顷。其生也随夙因而来,其死也随现因而去。虽具常住不变,寂照圆融之佛性,由迷而未悟,反承此佛性功德之力,起惑造业,轮回六道,岂不大可哀哉。如来愍之,于其生时,令修净...

圣严法师:生气不能解决问题

圣严法师:生气不能解决问题

生气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用慈悲心或是用智慧来处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用斗争、强权、愤怒,只能够让人家一时间有点怕你,根本不能解决事情,所以瞋不是一个好办法。 我们可以看到,心量大的人成功率比较高,一位...

对治众生的「十恶轮」

对治众生的「十恶轮」

《地藏经》里,佛跟地藏菩萨互相酬唱的目的,主要是破我们的十恶。《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占察轮〉上,也是注重这十恶。《地藏经》所讲的,你之所以要下地狱,也是这十恶。 甚么是十恶呢?就是在我们身上所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