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圣诞 大年初一,收获美好、圆满、幸福的新

弥勒佛圣诞纪念日

在中国老百姓中,弥勒与观音,是人们最喜闻乐见、最虔诚信仰的佛菩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因为,在佛教大菩萨之中,弥勒菩萨代表大慈——给予人们以欢乐;观音象征大悲——可以救苦救难。所以,弥勒还有一个名称:慈氏菩萨。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梅怛俪药,佛教八大菩萨之一。

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弥勒佛又称未来佛,代表了明天和新的希望。

所以在弥勒佛生日那天可以点一盏长明灯,一方面是为弥勒佛祝寿之用,同时还蕴涵了长寿、平安和吉祥的寓意。

弥勒佛生平

弥勒佛,在历史上实有其人。

他出身于古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其父亲迦波利是波罗柰国的宰相,他少年时期便跟随释迦牟尼出了家。

然而,他作为佛的声闻弟子——出家比丘,却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不证罗汉道——因为,他灵根宿植、累劫修行——甚至比释迦牟尼还早四十大劫,早已经是一位等觉菩萨了。

所以,释迦牟尼授记他续自己之道统,绍自己之佛位,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

因此,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之中,弥勒属于未来(三世佛:过去之佛燃灯、现在之佛释迦牟尼、未来之佛弥勒),代表着明天。

他先于释迦牟尼入灭,上生到兜率陀天弥勒内院,等待将来机缘成熟,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弘扬佛法,广度众生。

根据《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鸠摩罗什译为《弥勒大成佛经》)记载,弥勒下生之时,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会变得环境优美,四海大同,国土富盛,五谷丰登,自然祥和,社会安宁。

那时的人民,相貌美若天仙,寿命长达八万余岁,无病无灾,福乐安康……

这就是说,弥勒代表着美好的希望,是圆满幸福的象征,他从兜率陀天下生,将给人间带来一片净土——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想世界。

在古代中国,随着佛教的弘传,西晋时期弥勒经典的翻译,弥勒净土信仰十分流行,“弥勒出现,国土丰乐”的观念深入人心。

不但下层劳苦大众,对弥勒净土无限神往,强烈期盼,就连道安、玄奘这样的一代宗师,也都一心向往弥勒内院,祈求往生兜率陀天。

弥勒佛的法像特征

现今世界上的弥勒佛像,以弥勒佛转世为布袋和尚的法像最为普遍。

他那笑容满面、长长耳垂、圆圆大肚、袒胸露腹、手持布袋、憨厚蠢笨的容态,人人见了都欢喜,故一般人通称弥勒佛为笑佛、欢喜佛。

人们也将弥勒佛视为是幸运的象征,所以又称其为幸运佛。

笑容满面──弥勒佛的笑容,充满了无尽的慈爱,无论男女、老少,不分国籍、信仰,人人只要一看到 弥勒佛的笑容,人人自然就跟著笑了!人人皆大欢喜!

长长耳垂──弥勒佛的慈爱无限,慈耳善听善解一切言语,纵使人家骂来也不生气。

圆圆大肚──弥勒佛的慈心无量,大肚能容天下一切事,无论智、愚、贤、不肖,弥勒佛都慈心宽容,不执著分别。

袒胸露腹──代表弥勒佛的赤子心怀,真诚无欺、平等不二。

弥勒布袋──代表弥勒佛的大慈大爱与妙法无边,布袋能装天地间一切至宝,能带给世人幸福光明,亦能解决一切污秽脏乱。

看似蠢笨──表面看似蠢笨,其实是弥勒佛无尽的大慈大爱与大智大慧,因为蠢笨是化解一切争斗、计较、分别、忌妒的无上妙法,大智若愚,大慈更是若愚至极!

事实上,弥勒佛是以无分无别、无争无求、尽心尽力助人成功却不图回报的大慈,巧妙地化解现今人类好争好斗的缺点,并且导引人人展现本有的光明良心,助人间净土、大自然乐园早日实现!

弥勒佛的启示

■ 以慈悲之心待人

弥勒佛,以修慈悲心闻名,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

《华严经》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以慈悲之心待人,欢喜自然多一分。

■ 以忍辱之姿处世

弥勒偈语中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若遇不平,不必斤斤计较,以牙还牙,不如问路白云头,一笑置之。

以忍辱之姿处世,可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

■ 以宽容之心对人

弥勒佛诗偈云: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诗偈以弥勒布袋能容万物作比喻,很多时候,对人宽容也就是给自己以方便。

■ 以乐观之态应事

弥勒菩萨曾经作过一首《布袋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无资无产,一只化缘布袋行走人间,何等潇洒何等乐观!

应对事事,人乐观了,才会过得欢乐自在。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医生能治身体的病,却不能治心

医生能治身体的病,却不能治心

一位医生来看我,他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教人为善,而依他行医数十年的经验观察所得,人心是越来越坏了。医生只能治疗生理上的疾病,却没办法医治人的心理疾病。这是什么道理呢?他的这番话很值得注意。(《孟子与...

星云大师《佛教的福寿观》

星云大师《佛教的福寿观》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昨天和各位说过了佛教对女性的看法,今天再来和大家谈佛教的福寿观。多福多寿是人生在世普遍的希求,我们每日辛苦奔波、汲汲营营,只不过是为了求得更多的享福,放眼世间的事业,绝大多数...

贻误今生净土机缘,未知何世再得人身

贻误今生净土机缘,未知何世再得人身

我们知道这娑婆世界的剧苦,因因果果的冤家对头碰面,共业、恶业同分所感的情况,知道这些还不赶快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太愚痴了,太不应该了,辜负己灵太多了,辜负佛恩太重了! 这一世耽误了不能往生,那生生...

我们往生的电影,十劫前就拍好了

我们往生的电影,十劫前就拍好了

关于第十八愿末学有新感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早在遗忘年代的那个时候,早在我们不晓得轮回在哪个地方的驴胎马腹,阿弥陀佛大慈父就已经了解我们生死轮回的痛苦。他也了解我们这样的根基,什么都放不下,自己要...

印光大师痛斥弟子少管闲事

印光大师痛斥弟子少管闲事

马契西居士对佛法深信不疑,对印光大师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为大师立传,被大师狠狠批评了一顿。 针对他到处管闲事,喜欢张罗,朋友又多,大师提醒他:这实在是修行的一大障碍。你才二十多岁,就这么喜欢结交朋友...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观念念即住,觉妄妄皆真

观宗寺,除平常在讲课的时候,修一小时的止观外,每到冬至节后,就把经都包起来,大家一齐进禅堂,打禅七,末了还要打几个佛七。有时候,要在外面请几个有工夫有见地的老班首,去指导讲开示,我在那里整参了三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