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海法师:《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 47
《佛说弥勒上生经》讲记(47) ◎ 印海 著 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
第三礼拜投诚法。进而以身心恭敬礼拜,并且昼夜相续不断,恭敬礼拜,灭罪功能更大,以身、心精勤不懈,能除百亿劫罪。憬法师说此为“礼敬得益”。总结上文所说,灭罪功力之轻重,端在各人修持功夫之深浅。因此,礼敬得益,能灭除百亿劫罪业,此为第一。前文谛观眉间白毫相光只能超越九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为第二。一念顷称念弥勒名,能除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为第三。但闻名合掌恭敬,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为第四。 窥基经疏说灭罪较量功德。“问:何故见身毫相,不如遥念(应是礼敬)?答:见佛身相(毫光),灭罪实多,良以遥念(礼敬)之行而难生,见归崇而易起,行化之法,先劝作难修,后劝作易行。又人间苦重,欣意殊深,天上乐多,厌心诚浅。”为何遥念敬礼灭罪者多,见毫光者灭罪少,因遥念敬礼,时间较长,以意业想念;见毫光相,时间很短,以眼根见。因此灭罪亦有多少之差别。又问造弥勒形相之功德,供养弥勒之功德如何?答塑像与供养之功德更大,因为塑像与供养是长时间之事,念念不忘菩萨,功德自然很大。本经说明三类九品往生之修持法门,特重于说明作福利益,普劝往生,重在说明不退利益,最后说明灭罪多少,无非希望众生欣求兜率,归依灭罪。 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华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道心。” 最后,因未能依据本经所说的法门而修,于来生即得往生兜率天中亲近弥勒,听法除疑。但是于未来世中,可在龙华树下听闻弥勒如来三座说法,获得度脱。菩萨处胎经说:弥勒将来于龙华树下成正觉时,初会转*轮时,所度众生有九十六亿人,此诸众生,皆是过去于释迦法中受持五戒者。二会转*轮时度生九十二亿人,此诸人等于释迦法中仅能受三归依者。三会转*轮时度九十二亿人,此等诸人,仅是释迦法中一称南无佛者。所以即使不能于当生成就,佛即为当来授记,龙华会上再相逢,皆可得度,早迟均蒙法益。此因发心不同,而有速缓之差别。 丁三 闻法发愿往生 说是语时,无量大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礼弥勒足,绕佛及弥勒菩萨百千匝。 这是说明闻法大众,发愿希求上生之实际情形。预会闻法大众,亲闻释迦世尊详述往生修行法门中,首先别说上、中、下三品往生行门,次又举弥勒菩萨放光接引,普作归依,以及教导大众如何修观行,灭罪业之方法。大众听闻释尊说是语时而获法益,即发心求愿上生兜率。为了表示内心的至诚,在会无量大众,有四众,有八部,各各皆从自己的座位而起,虔诚的顶礼佛足,以清净身业感谢释尊仁慈,不舍众生,对上生弥勒净土法门,作了详尽的介绍,使在会大众听闻后,生信,发愿而希求归依弥勒,将来闻菩萨说法,亦得授记作佛,了脱无量生死之苦痛!为舍生死,为断烦恼,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同时在会无量大众又向弥勒菩萨顶礼,赞叹菩萨久远旷劫修行,今日已登一生初处佛位,即将上生兜率,说法利益人天,欣逢释尊推介,内心欢喜无量。大众顶礼毕,即围绕释尊及弥勒菩萨百千匝。因为佛说法时,听法大众皆在佛的四周围,一方面大众可以见到佛,同时亦能听闻清楚,闻法后绕佛及弥勒菩萨百千匝,表示闻法大众,愿生生世世,不离佛,菩萨,永久在佛、菩萨座下闻法除疑,修行,伏惑,乃至断尽一切烦恼。同时常亲近诸佛,菩萨,亲自承事供养,增长福业,福、慧具足,才能成佛。 未得道者,各发誓愿:“我等天人八部,今于佛前,发诚实誓愿,愿于未来世,值遇弥勒,舍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正明诸闻法大众发愿往生。在会大众有无量无边,其中因福慧缺少者,尚未证悟真理,换言之,很多还是具足烦恼的天众,凡夫,八部鬼神等众,当绕佛,菩萨后,即各各于佛,菩萨前,发宏誓愿:我等天、人、八部大众,因听佛说此“弥勒上生经”,赞扬弥勒功德,而且以弥勒法门,易修,易证。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于在家人,更为要紧。以在家人,各有职业,不易参研宗教等法。唯此念佛一法,最为契理契机。老实头颛蒙念佛,念到业尽情空时,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来藏妙真如性,悉皆觌体全彰。待至临终,... 卧时念佛莫开声,鼻息之中好系名。 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 无如尘累心难断,惟有莲华梦易成。 睡眼朦胧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 (省庵大师《净土诗》) 我们每天都需要睡眠,那如何将念佛法门渗... 有很多人念佛,是有口无心,他口里头有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没有,心里也不懂什么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觉,他口里是无量觉,心里是迷惑颠倒,这个没用处,古德讲喊破喉...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 我们会觉得有烦恼、有苦难,是因为不明状况,不了解原因;倘若了解烦恼和苦难生起的源头,我们就会明白,烦恼是庸人自扰,而再大再多的苦难,都是可以接受的。可是一般人处在安乐之中,多半不太会想到追究烦恼和苦难... 对净土经典的熏修如果没有达到熟悉的程度,我们的举心动念,遇见事情时的判断,还是凡夫知见在起作用。 这些知见,站在凡夫的角度看好像很有道理;而实际上要是站在佛的一边,从圣言量角度看,都是站不住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