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附佛外道造谣说弥勒菩萨已经下凡,这决

      现在这个社会非常混乱,我们曾经听到传言,说弥勒菩萨已经下凡,已经到我们世间来了,这是决定不能够相信的。

    弥勒菩萨是底下一尊佛,什么时候到这个世间来成佛?《弥勒下生经》里面,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这个年代其实我们可以计算得出来。弥勒菩萨现在在兜率内院,兜率天。佛给我们说,兜率天跟我们有很大的时差,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一年也是三百六十日。诸位要晓得,它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那个地方人的寿命多长?人的寿命一般都是四千岁。你看四千岁,都是算三百六十天这个算法的,一天是四百年,大概是五十六亿七千万,才会到这个世间来,哪有现在就来的道理?现在他也来,决定不用示现成佛的身分来,那就是楞严会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求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以菩萨身分来,真的,这是等觉菩萨,菩萨身分来。我们所见到的不一定是什么样的形相,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一个是傅大士,是在家居士,弥勒菩萨来的,另外一个是布袋和尚,诸位晓得,中国佛教造弥勒菩萨像,都是造布袋和尚相。布袋和尚出现在宋朝,跟岳飞同一个时代,出现在浙江奉化,所以奉化有他的道场。他真正的姓名没有人知道,生死没有记载,在《高僧传》里有他的传记,《神僧传》里头有他,他确实显示一些神通。怎么知道他是弥勒菩萨?他是自己向大家宣布的,临走的时候跟大家宣布,他是弥勒菩萨,说完就走了,真的就往生了,这是真的;如果说了不走,那是假的,那就是招摇撞骗。我们佛门就是身分暴露立刻就走,确实有不少佛菩萨身分暴露了就走,像永明延寿,这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说了就走的,被人发现他就走了,就不住世。

    他是未来的一尊佛,释迦牟尼佛在经上付嘱菩萨将来成佛肯定讲这部经《无量寿经》,肯定是以这个法门做为教化众生的第一法门。这是什么?娑婆世界众生与这个法门相应,这个法门最容易接受,也容易成就。所以,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的祖师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也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那么善导的话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他曾经说过「诸佛所以兴出世」,这是讲一切诸佛以示现佛的身到这个世间来,以佛身示现的,「唯说弥陀本愿海」,他说过这么两句话;换句话说,讲《无量寿经》,传净土法门,这是主要的,其他的是随顺众生说的。众生有不同的根性,特殊的情形,不同的根性,给他说与他相应的法门。这是什么?过去生中他生生世世曾经学过,所以再以这个法门教他,他很容易接受,他也很容易学习。能不能成就那是另外一桩事情,肯定帮助他提升,成就是实在不容易。如果是转到净土来的,那就没有一个不成就,这是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在宣扬,我们在净土经《弥陀经》上看到,十方佛赞叹,罗什大师翻译的《弥陀经》是六方佛,玄奘大师翻译的是十方佛。玄奘大师译的是直译,依照经文直接翻的,罗什大师翻的是意译,没有依照梵文依照梵文的意思写出来的。我们在《无量寿经》上也看到十方佛,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不赞叹,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

     无量寿经菁华(第二集)2009/12/20华严讲堂档名:02-38-02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印光大师在家往生弟子——丁大定居士

印光大师在家往生弟子——丁大定居士

丁大定居士,绍兴上虞人。寓杭州湖墅。家贫而寡,生二女已嫁,业女工以自活。 一九二五年,闻吴璧华居士宣讲佛法,仍皈依印光大师暨弥陀寺智慧法师,并受五戒。 一九二六年元旦,在家举行佛七,圆满后,往佛学莲...

体慧法师:念佛,如何能念的相应?

体慧法师:念佛,如何能念的相应?

体慧长老昭明寺2月22日开示 台湾宝岛慈光寺体慧长老开示  念佛呀。印光大师开示:如何能念的相应?要有一颗孝顺的心、感恩的心、报恩的心、恭敬的心。来...

星云大师《佛教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星云大师《佛教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一个国家、一个团体有没有前途,就看他对年轻人是否重视。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年轻的时候就要将基础打好。」这是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于二○○五年五月廿七日,在佛光山传灯楼大会堂主持「当代问题座谈会」时,...

出生豪贵,从礼事三宝而来

出生豪贵,从礼事三宝而来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节录 「人而豪贵、国王、长者,从礼佛、事三宝中来; 为人大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 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 为人端正,颜色妙好,辉容第一,身体柔软,口...

道证法师:念佛人唯一的障碍

道证法师:念佛人唯一的障碍

接着再谈到助念存心的问题。我们应该要存感恩的心,就是感恩临命终的人他亲自以生死的痛苦来帮助我提起正念。是他为我助念,是他帮助我发起信愿念佛的正念。否则的话我必然是在睡觉哪在打妄想哪作白日梦,甚至在造业...

慧律法师《心的真相》

慧律法师《心的真相》

修行,并不只是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常会要求生活周遭的条件:房子宽敞、厕所干净、灯光明亮。但却往往不知道要装饰自己的内在,点亮内心的智慧。 有一次孟子就讥笑众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们会去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