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法门之弥勒净土的殊胜庄严

诸佛菩萨悉皆各有净土世界,但是诸佛菩萨的净土世界,大都要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才能去到彼土。

唯有弥勒净土就在欲界天中,距此阎浮提地不远,并且不入深定、不急断欲,只要有心求生彼土,常诵常念弥勒菩萨名,就可往生此处;因而,在现今时世中,是最符合众生修行之方便法门。不论弥勒净土内外院之殊胜,不论弥勒法门之简易,仅就弥勒菩萨不住常寂光土、不在净智庄严世界,只为摄受众生而愿在欲界天中建立净土,如此大悲大愿即可为未来众生所亲近皈依之未来佛;更何况弥勒法教尚有直指性命慧海之密乘,因而弥勒法教实已涵盖大慈、大愿、大行、大智诸般法教。

兜率天是欲界第四层天,因为弥勒菩萨上生彼处,待天寿终再下世度尽释尊遗众,而共成正觉。受五百亿天子福德供养,建设内院、外院,始称“弥勒净土”。

实则兜率天是一生补处菩萨所居,释迦佛未成佛时,亦居彼处;因此,在龙华三会未至之时,弥勒菩萨在兜率天行菩萨道,为人天说法,是为众生求生彼土,可得见未来佛闻法而先不退堕之利机。

释尊与弥勒菩萨,虽然在二千余年前同期修道,但证果有所不同;不是弥勒菩萨修行不足,或者根器不及,乃是各佛菩萨愿力有所不同。

实则弥勒菩萨早在无量阿僧衹劫前,是名为“昙摩留支”,是为一国之主,但见佛有三十二好相,相相庄严,灵光华耀,早得法喜,便已得慈心三昧,因而世世转轮,均以弥勒为名,意为“慈氏”。在以受嘱引度佛法遗众,以此大慈、大悲、大行、大愿之无边愿力,乃在欲界天中建设弥勒净土,方便摄引众生,是以弥勒净土分内外两院,内院是为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外院为众生依愿往生而居。

求生内院之修持:

弥勒内院即是一生补处菩萨之所居,众生往生内院,即属补处菩萨,未来当来成佛,所以,上生弥勒内院即属正觉开悟之契机;依弥勒法教修行,当以六事(六事乃指:一、勤修诸功德;二、威仪不缺;三、扫塔涂地;四、名香妙华供养;五、行众三昧,深入正受;六、读诵经典)行法多修多分,而成上中下三品上生彼处,当然一世修成正觉,非莫大根器者无法臻致,所以,依然仗恃弥勒大愿之摄受,先行契引此一上增,再求开悟。 是以故,内院之上生必然是众生自发之愿心,以求契引;换言之,以精修六事之精勤愿力,融入弥勒愿海而上生内院。

弥勒外院求生之行持:

弥勒净土外院,既是众生依愿往生所居,当然先决条件即是有此愿心,一旦具备如此愿心,将之具体实践,如此即可以自身之愿心契引弥勒菩萨之愿海,而得摄引往生。

具体实践,最简易的方法有三:

其一,时时念佛。所谓“念佛”,可以不拘坐卧行住,每有闲暇,口中念声、心中默诵均可。此一方法是深植自身愿生弥勒净土之意志,等到念佛已到意动念起均可为之时,再加以定型化(可以配合礼拜弥勒佛时,拜佛、念佛并行)。

其二,礼佛。所谓“礼佛”,当然可以随时膜拜,唯在此所谓礼佛是以大礼拜行礼佛,因而可以一日分为早、晚、寝三课,或者早、中、晚三课(此一定时持课是以律心,将意愿实质转化成力量)。

其三,六事行法。六事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其中所包含戒定慧三学之深意,却是众生不能轻忽,也是不容易持行,因而才有六事多修多分、少修少分,而成上中下三品上生弥勒净土。

求生弥勒净土,虽然是简易方便,仗恃他力(佛力)而上生的殊胜缘机,然则再殊胜、再方便、再简易,却仍然必须自身有其志趣(信愿),然后必须去实践(行),如此才足以契合他力之接引。

弥勒慈尊修行的宿世因缘

在很久很久无量阿僧祗劫之中,有一位佛陀,他的名字叫弥勒佛(此位弥勒佛非为如今之弥勒佛)。当时这位佛陀大力的弘传佛法,以引度众生。

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的人氏,他本身具有很大的善根。很得到佛法的熏陶,身受法益,因此带发修行。当时在山中适逢枯旱的时节。一切农作物不好收成,因此民生食物普遍缺少。那时这位修行者在此山中修行,已得光明智慧。虽然已有七天,因无食物而未曾吃过食物。

在此山中有两只白兔是一对母子。这母子白兔颇有慧根,竟能护持修行者。见修行者因枯旱未进食,乃自愿将自身烤熟,以供修行者充饥。以舍身供养佛法僧。

事后此山之山神告诉修行者这件事。修行者知道此事后,不禁悲从中来。深深感动于怜悯白兔母子,身为畜道竟知供养佛法僧。由此一事,这位修行者立下大愿,从此修行不杀生命。偈毕纵身投向火中,以此一愿而修行,并为众生作榜样。

此后世尊住世说法时,有明确的开示。这一对白兔母子,兔母即是世尊的前身。兔子就是修行者罗睺罗。(世尊与弥勒慈尊以及一位修行者叫罗睺罗三人的因缘;世尊的前身即为兔母,因以身供养佛法僧,故得转佛陀之身,一身系佛法弘兴之重任,而罗睺罗亦以此因缘而成世尊座下。)而那位修行者再转世为弥勒慈尊。

由此一段因缘,慈尊的慈心无量就是由此而来。慈尊转轮后,修行之间生生世世以护生为宏慈。就是这个因缘事,所以此后修行都不再吃食肉类。并以此宏慈摄受诸众有情。

因此众生欲求往生弥勒净土,修行弥勒法门。应该知道因地慈行这个修行因缘,以此宏慈造无边功德,生无边福慧,以护生结无边善缘。以慈悲护生,不受怨灵干扰而入定。可以进入慈尊无边愿海。包括人天诸众有情。有此一念,即可直上弥勒净土。在此怡然安祥的驻锡(本意为僧人挂单借住)而修行,以待共伴慈尊同成正果。

五戒十善:

五戒者,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世之修者,如若五戒、十善不能修之、持之,即便念破佛号亦枉然,累劫、累世落入六道轮回,生生世世,求出苦之无期也。

第一、不杀生

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故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不但如此,更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慈悲爱护之心,常护生,常放生。

第二、不偷

对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院庙堂之四方财物,不得不给而自取,更不能侵占,或窃取,或诈取,乃至违反世间法令贪污舞弊等。修行者应做到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廉洁自重之操守。

第三、不邪淫

在家居士,除正式配偶外,不可与他人有任何淫秽行为。经云:“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此戒可从修不净观着手,并多念佛号,避绝犯缘。

第四、不妄语

妄语有四:一者妄言,谓口是心非,欺诳不实。二者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三者恶口,骂辱毁谤,恶语伤人。四者两舌,向此说彼,挑拨是非。若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说假话,打妄语,应立即忏悔,不可再犯。

第五、不饮酒

修行者除因重病,非酒莫疗者,应滴酒不沾。因为酒易迷人心窍,失人智慧,更有者因酒胆而造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之事故,甚至犯法丧生。因此,既要修行就应防患未然,持守不饮酒戒及远避一切麻醉性毒品。

戒的精神在于存心之善恶,心若纯善,即入于定的层次,而且是正定的功夫,定力若深厚且持久,便可启发出智能的功能。因此,若能从自心的净化着手努力,让心不受颠倒梦想的烦恼所动,则心既清净,所处的环境亦无处不清净也。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弥陀名号就是生死苦海的救生圈

弥陀名号就是生死苦海的救生圈

这里特别要知道,靠自力和靠佛力的这种差异。通途法门的特点都要靠自力:持戒得禅定,开智慧破烦恼贼,见惑、思惑一品一品断,直到断尽见思惑出分段生死,断尽尘沙、无明惑出变易生死。这个就像蚂蚁爬高山,要自己...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物能成佛吗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情物能成佛吗

为什么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有太多的人就说:无情物能成佛吗?这个就是卡在自己的能所的观念。 当我们的心迷了的时候,我们很清楚的,能缘的心、所缘的境界是历历清楚的,这个是桌子、这个是经本、这个是墙壁、这...

印光大师谈往生极乐的条件

印光大师谈往生极乐的条件

1、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地步,亦难往生。以真证到能所两忘,根尘迥脱之实理,便可自力了生...

【推荐】求地藏菩萨都能满你的愿

【推荐】求地藏菩萨都能满你的愿

在《地藏经》第十二品《见闻利益品》,说读经的时候、没有记忆力,这个我们或多或少都有。像我们读过一遍经不能全背诵,甚至比这个更差,那该怎么办? 在地藏菩萨像前供养一杯水,经过二十四小时,今天早晨供明天...

笑着进入七宝池--陈进池居士往生记实

笑着进入七宝池--陈进池居士往生记实

陈进池居士这位淋巴癌蔓延全身的患者,一向是怕痛、怕苦的,不太能忍苦捍劳;当他痛苦时,曾祈求要安乐死,早见阿弥陀佛。但当末学一行人刚到医院病房时,他还很舍不得家人,不想往生。末学问他:你欢喜和阿弥陀佛...

不再为世间所囚缚

不再为世间所囚缚

唐朝的曹山本寂禅师,是福建泉州莆田人,从小学习儒学,十九岁在福州灵石山出家,法名本寂,二十五岁受具足戒。之后前往洞山良价禅师座下参学,并且得到法要;后来在江西抚州荷玉山开堂说法,因为思慕曹溪六祖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