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语录43

「净宗经典集要」

彻悟禅师语录卷下

嗣法门人 了梅等 集

△杂着

彻悟禅师语录43:华严经节略要旨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毗卢遮那如来。于菩提场初成正觉。七处九会。一音顿演称性法门也。案西域记。此经有叁本。上中二本。其偈品以世界微尘论。下本犹有十万偈。四十八品。结集之后。收入龙宫。以上中二本。非阎浮提人心力能持。故龙树大士。但于龙宫记出此本。流佈人间。而经来此土。有晋唐两译。佛陀波陀罗所译六十卷。叁十四品。唐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叁十九品。即今经也。然文虽未备。义已周圆。神而会之。存乎其人。文中前后共有七处九会。古德判为五週四分。曲尽精详。今古同遵。第一会。说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经文凡十一卷。六品。即四分中举果劝乐生信分。五週中所信因果周也(此中因果。乃圣位中修证之圆因妙果。非善恶因果之谓也。后皆仿此)其次六会。以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二觉法门。共四十一卷。叁十一品。即四分中修因契果生解分。五週中差别因果平等因果二周也。第八一会。说离世间法门。普慧云兴二百问。普贤瓶泻二千酬。重明因果行相。共七卷。一品。即四分中托法进修成行分。五週中成行因果周也。第九一会。有本有末。初如来现相放光。具答诸菩萨心念所请果海中事叁十问。令其现证。为本会。后文殊于福城东际大塔庙前令六千比丘顿证十信满心。指善财童子南参诸善知识。为末会。共二十一卷。一品。即四分中依人证入成德分。五週中证入因果周也。以前叁十八品。虽广谈法界因果。但令生信开解起行造修。至此方始证入。苟无此证。前之信解行俱为虚设。故以证终焉。详夫全经之大旨。统唯一真法界。盖圆该万有。唯是一心。觌体全真。融通交摄。是为诸佛极证之果海。亦即众生本有之心源也。然法界势含四重。(谓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也)重重无尽。因果缘起六位。(即前信住行向地等妙二觉也)位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于圆融。差别非离平等。平等其差别。初则举法界而全成因果。万德万行昭然。后乃融因果而混同法界。一毫一尘廓尔。虽四重六位有殊。隐显开合无定。而塬始要终。究不离乎一真法界。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是以一心万法。舒卷自由。叁际十方。纵横无碍。十世古今互现。无边剎境交罗。犹帝网之千珠。光含众影。类天池之一滴。味具百川。故界标华藏。具见染净之融通。而佛号毗卢。直示应真之不二。五週四分之金文。澜翻于口海。六相十玄之妙旨。星灿于义天。可谓教启无上圆宗。法穷甚深理窟者矣。故得若闻若见。圆文殊智鉴于自心。或诵或持。启普贤行门于徧界。人人入金刚之藏。尘尘树功德之林。直得一生事办。则我即善财。但使法界愿周。而谁非净满。经云。此经不入一切余众生手。论云。唯付属最上大心凡夫。斯言岂无谓哉。故知排斥久修开士。聋瞽上德声闻。是皆所以融权执。引大心之深意也。然则食金刚之少许。固已植乎圣因。剖大经于微尘。终有待夫智者。况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千重楼阁。指声弹而顿开非贝叶之所能诠。岂管窥可得而测。勉述大端。聊备采览云尔。

如欲详明者。藏中有清凉观国师疏钞。枣柏李长者合论。其疏尽精微。冲深包博。而论得大体。痛快直截。二者参而观之。则华严大旨。无余蕴矣。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讲自己杀生遭报应的故事

海涛法师讲自己杀生遭报应的故事

我小学五年级,我住在台北淡水河边,我们三个同学,一个姓郑,一个姓陈,我们三个同住在一起,下课以后,就到淡水河边去抓螃蟹,螃蟹把它抓起来就把它脚弄断,好快乐,这样,最后用石头丢下去让它死掉,今天游玩结束...

星云大师智慧法语

星云大师智慧法语

1、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2、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3、微笑...

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把禅的理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并不懂得如何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菩提达摩所说的心如墙壁,就是它的方法。也就是,不讲理论、不需要修行;只要求把自己的内心训练成如同墙壁一般。 一、能藏能用 这个...

仁清法师:念佛的同时还能不能念观音菩萨

仁清法师:念佛的同时还能不能念观音菩萨

接下来一篇,是复念佛居士书,就是说他回答念佛居士的一封信上。有这么一段。这一段是这样的,“念佛也好,念观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种闲计较”,那意思是到底是念佛呢,还是念...

见性是怎样的一种生命

见性是怎样的一种生命

问:见性是怎样的一种生命? 慧律法师答:见性就是完美的、圆满的、清净的生命。不离自性,本自有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性开脱,什么都没有挂碍,了知一切法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为物累,不会把相...

认识圣严法师

认识圣严法师

法脉法源 圣严法师同时传承临济及曹洞两系法脉,临济宗法脉传自灵源老和尚,法名知刚,法号惟柔,禅法传承第67代,临济正宗第57代;曹洞宗师承东初老人,法名慧空,法号圣严,为禅法传承第62代,曹洞正宗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