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缘起
《唯说念佛》 缘起 念着「南无阿弥陀佛」,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动过? 佛法本来是最有人情味儿的,因为佛爱众生甚于父母爱孩子。 因果的沉重、六道的恐怖令我们心急如焚,岂不知佛的心比我们还焦急,恨不能把十方众生一时接到极乐世界。 正因如此,净土法门不是要我们修到某种境界去感动阿弥陀佛(就好像应聘考试,一万个人中只取前三名),而是阿弥陀佛用他的慈悲感动我们,让我们称念名号、接受救度。人人皆可称名,人人皆能得救。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对我们每个众生都是开放的,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谁都知道:念佛能往生。但是,一提到行持,人们很容易把这普机普缘之教说成一机一缘之法:达不到一心不乱不能往生,不断烦恼不能往生,不修助行不能往生,临终把握不住正念不能往生…… 既入佛门,谁不想断除烦恼?谁不想清净此心?然而,由于我们根机不堪,这种种条件实在难以达到,久而久之,我们的心被吊到了半空,往生似乎变得越来越渺茫,一想到生死大事,心里就忐忑不安。《无量寿经》说「信心欢喜」、「欢喜踊跃」、「欢喜信乐」,我们的念佛怎么跟经中讲的完全不同?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心净则土净」、「心水浑浊,佛月不能现前」……这些引自别宗的高深理论使我们约定俗成地把《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理解为止息妄念、摄心归一的功夫境界。于是,「方便法门顿生荆棘,易行之道翻成险径」(黄念祖居士语)。 善导大师完全站在净土宗的立场,集成了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纠正了诸宗行人对净土宗的曲解,将释迦、弥陀二尊的本怀和盘托出:一切善恶凡夫皆可称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报土。念佛是乘佛愿力,不是做功夫。 净宗法师的开示,完全忠实于善导大师思想,以净土三部经为依据,目标专一,不涉他宗,深入浅出,不尚玄妙,朴实亲切,打动人心,把阿弥陀佛的名号送到每个浊世凡夫的嘴边,让我们欢喜踊跃地称念,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往生,真正体现净土宗「简单化、易行化、民众化」的特点;当年善导大师在长安城的教化风格也正是如此。 为方便莲友学习、研讨,我们把净宗法师的开示录音带整理出来,试着将初稿拿给大家传阅。读过的莲友无不眼前一亮,「心里像点了盏明灯似的」,三经教旨豁然通透,人生大事终有依托,从此真正开始老实念佛,不再妄自尊大、好高骛远;不再见异思迁、摇惑不定;不再寻奇觅巧、旁征博引,试图用各种般若经典圆解净土法门,以抚慰自己那颗疑惧的心。 净业行人当中,的确有一些尊贵的念佛人,并不懂得很多道理,只认定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觉得累││这可谓净土门的上上根,印光大师谓之「愚不可及」,很少有人比得上。 但是,像我们大多数人,如果不把往生净土的道理弄明白,是没办法老实念佛的,「这样念着佛就能往生吗?心不清净怎么办?妄念怎么办?恶业怎么办?还有临终……」 那就让我们暂时放下自己的成见,从净宗法师平实而生动的开示中领略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领受阿弥陀佛的慈悲宏恩吧。 为便易读易记,我们在整理净宗法师的开示时添加了小标目。为满足广大莲友的渴求,兹按讲解先后顺序及各讲份量厚薄编为三册,另取书名,作为「净宗讲话之一、二、三」出版,而与法义开展的次第也刚好吻合。 一、《净宗略讲》。内含净宗法师二○○一年大连开示四篇:《净土宗大意》、《善导大师要弘二门判略讲》、《阿弥陀经略讲》、《印光大师法语略讲》。第一篇说明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差别,而重在净土门;第二篇说明净土门内要门与弘愿的差别,而重在弘愿;第三篇是就净土正依三经之一的《阿弥陀经》的要点所作的开示;第四篇精选印光大师的法语而作讲解,说明净土法门之所以称为特别法门,在于仗阿弥陀佛弘誓大愿力,而劝极生信愿。 二、《念佛胜易》。同是二○○一年大连开示,讲解《念佛感应录序言》,着重说明念佛法门简捷易行,利益殊胜。 三、《唯说念佛》。二○○二年山东龙口开示,讲解《净土宗略要文》,说明净土三经一致的宗旨,在于「唯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知此,则专修念佛万牛莫挽,往生净土如握左券。 佛恩 二○○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勤修我皆接引愿,亦称临终接引愿。这一愿表达的是:十方众生,听闻到这个法门,能够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也能够修诸一切功德,至心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净土的圣众前来围绕念佛行人,... 在地藏经《称佛名号品》里面,地藏菩萨利益众生,说个极方便的法门说了很多佛,称这些佛名号、乃至于耳根一闻到这些佛名号,就解脱了。 但是如何能闻到这些佛名号?那得靠善根。像我们大家都有善根,都能听到地藏... 原文: 子有四因者:一者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为报恩故,来为其子,则服劳奉养,生事死葬,必使生则亲欢,祭则鬼享,乃至致君泽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后世敬其人而并敬其亲。报怨者,谓父母宿世于子有负... 因缘实在是宇宙人生最奇妙的真理!世间万事,成也因缘,坏也因缘,就例如人生的聚散,聚散总是缘! 朋友相识、夫妻结合,一定有因有缘,才能相聚在一起;离散,也是有因缘才会离散。父母儿女,今生有缘成为一家人... 我们这生命为什么苦?因为我们的生命,始终就没有契入到自己生命真体里来。我们一边是活着,一边成为自己生命现象的流浪汉,这就是它苦的本质。如果生命没有契合到真如本体当中的话,那我们都是生死苦海当中的流浪... 华严经行愿品末卷所列十种广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随佛学。若依华严经文所载种种神通妙用,决非凡夫所能随学。但其他经律等,载佛所行事,有为我等凡夫作模范,无论何人皆可随学者,亦屡见之。今且举七事。 1、佛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