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十七条「净业时节」

【正讲】

第十七条「净业时节」之文
 

第十七文:修行净业时节延促之文。

  「延」就是延长,长时间。「促」就是短时间。那么,修学净土宗在时间上有什么要求呢?

《观经疏》第四云: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两段三句。第一句是从多说到少,「上尽一形」,就是一辈子念佛;然后「下至一日」,有的人他只有一天的寿命,那就「下至一日」;有的人连一天的寿命都没有了,他只剩下一个小时的寿命了,那就「下至一时」;有的人连一个小时的寿命都没有,他只有临终一口气,那叫「下至一念」。这是从多到少,万不漏一。

  「或从一念十念」,从初发心专修念佛第一念到十念,十念到一时,一时到一日,一日到一辈子,从少到多。

  总之,从多到少、从少到多都是念念念佛。《无量寿经》「乃至十念」是从多到少:上尽一形,乃至一日,一时,十念、五念、三念、一念;《阿弥陀经》「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叫从少到多,对不对?然后「若八日,若九日……若一辈子」。

  大师最后总结说:大意者,大致的意思。前面是细说,这里是总结。一发心以后,总结前面第二句「或从一念……」;誓毕此生,总结第一句「上尽一形……」;「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是双结前两句,这是目的。从一发心开始,就打定注意、瞄准西方,一辈子念佛,所以叫「上尽一形……」;一辈子的念佛还是从最初一念信顺开始,念念相续,念念不移,没有改变,所以说「或从一念……」。

  像我们各位,听到净土念佛法门,相信了,昨天、今天来听闻,就来学这个法门了,这个心一发起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这一辈子不再退下来了,也不改转法门,专念弥陀名号,专求极乐净土,专靠彼佛誓愿。「唯以净土为期」,直到命终见佛来接引;生命不息,念佛不止,有一口气就念一句佛,这是净土门念佛。并不是说「我就念一句十句」,那是错误的,是各随自己的时间忙闲、根机是精进还是不太精进,根据我们的状况来专修念佛,总之,以多念佛、相续念佛、一辈子专于念佛为要。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之序分(二)

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之序分(二)

我们再来看摩诃萨,全称是摩诃萨埵,摩诃是大的意思,摩诃萨呢也就是大菩萨。初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称为凡夫菩萨;修行进入十信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

病中有没有忘了念佛

病中有没有忘了念佛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西归直指》中有一个精妙深远的比喻: 野狐黑夜入厨房,饱食睡去。天明不能逃窜,乃佯死而待人弃去。未几,果有欲弃之者。一人曰:狐尾甚佳,待我割之而后弃。狐闻而惧,忍痛而听其割。俄有...

海涛法师《大悲咒修持法与功德利益》

海涛法师《大悲咒修持法与功德利益》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 一、观世音菩萨大悲咒的因缘 1、为诸众生得安乐...

超荐父母,当发真实之心

超荐父母,当发真实之心

原文: 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其诚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铺张虚华,以图悦人耳目,则或又有亵渎之罪。汝欲超荐父母,实为孝心,又何须问其有功效否。此问,足见汝之信心不真切。至...

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常随佛学之二

宏圆法师:《普贤行愿品》常随佛学之二

精进不退,我们先讲精进,万行无杂称之为精;勇猛向前名之为进。精进分三种,第一是被甲精进,就是自利利他的大誓愿被菩萨大心之甲,不畏种种难行。就像将军披甲上阵,对一...

修供养者,应忆念三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

修供养者,应忆念三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

【修供养者。忆念一切佛法僧宝。体常遍满。无所不在。】 修完了供养,你要静思。这是你在拜忏进了忏堂的时候,供养三宝、礼敬完了,完了就忆念。供养完了还忆念,忆念什么?供养完了就想、忆念三宝,佛、法、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