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二、《

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旨试释

徐恒志( 2000年5月)

许洪亮编录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文字不多,而内容丰富,妙义无尽,谨将大旨略予试释,尚祈诸方大德指正。

佛在楞严会上,普问诸大菩萨及大阿罗汉:“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当时大势至菩萨与他的同伦五十二位菩萨,都从座起,顶礼佛足,恭敬地说:“我回忆过去恒河沙劫之前,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位如来在一劫中相继出世;最后佛名超日月光,曾教我念佛三昧。” 

念佛法门有四种方便:一、持名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实相念佛。本章所说,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可分为事念和理念。

一、所谓事念,就是系念于佛,好象有要事待做,忆念不忘。大势至菩萨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忆佛和念佛正是持名念佛的下手方便。念时必须字字从心起,字字从口出,字字从耳入,使心念、唇动、耳闻三者打成一片,摄心专注而念。大势至菩萨比作母子相忆:“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因母子天性相关,自然忆念不忘。一切妄想随来随扫,随扫随空;即使有较强境界现前,也不取不舍,只管念佛。由于信真愿切,久久用功,自能折伏现行烦恼,带未断的惑业,出三界的牢笼。这种带业往生,正是“净土法门”的特点所在,命终便生凡圣同居净土;如能念至见惑、思惑(粗惑)逐步断除,证入事一心不乱,命终便生方便有余净土。

二、所谓理念,就是在事念基础上,即念返观,能念心外,别无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别无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所双忘。正像印光大师说:“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大势至菩萨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谓“心开”,即心得开悟,见本性佛。心既开悟,不得少为足,悟后起修,于一切时,一切处,不稍放逸,保养自性,“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忽然妄想脱落,寂照现前。这正是由执持名号而任运证人无相、无住、无念的清净心态。当此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之际,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心性无染,但不同木石,逐步证人理一心不乱,命终便生实报庄严土,也分证常寂光土。大势至菩萨还在佛前陈述了自己的修证过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菩萨依念佛之因,感得无生忍之果。“无生忍”也叫“无生法忍”,心体离念,得无生忍力,名“无生忍”;也即远离生灭的实相理体,破尘沙惑(细惑)后,进破无明(微细惑)、见法性的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和七、八、九地菩萨都证此忍,因理体虽同,功行不无深浅。大势至菩萨位居等觉,所证当然非浅。同时,菩萨不但自利,而且“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接引、摄取念佛之人,往生极乐国土。

最后,大势至菩萨总结说:“佛问我们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我在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中,并无选择,唯仗一句佛号,都摄六根,使不逐妄迷真,净念相继。”所谓净念,即是正念,也即是无念,久久持名自然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相净念,相继现前;实相妙理,彻底呈露。总的说来,菩萨极力赞叹念佛摄心为“得三摩地第一法门”,给我们业苦众生指出了即浅即深、三根普被、简易直捷、至圆至顿的持名念佛妙法。普愿同修,共同砥砺,横超三界,速证菩提。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文殊菩萨是修何法门而成就的

文殊菩萨是修何法门而成就的

文殊菩萨在众生面前主要代表法,同时也以善知识的形象来启发我们的菩提心,启发我们的大乘心,启发我们空性的般若正见,文殊菩萨其实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智慧身体。 当我们回光返照观察自心时,会发现心外一切...

为什么净土法门要不断地讲世间的苦

为什么净土法门要不断地讲世间的苦

苦以折伏,乐以摄受。折则激其顽迷,而令起厌离。摄则扬其懈怠,而俾生欣乐。然后久在泥涂,始嫌污秽。乍闻净妙,浚起愿求。此大火聚,彼清凉池。炎烧众生,不得不避此而趋彼矣。方便度生,法自应尔。生彼国已,见...

星云大师:观自在的意义

星云大师:观自在的意义

人人都有观自在,何必他方远处求? 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另外一个名号,意思是说,只要你能观照自己,你能认识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 例如,你观照他人,能够人我不二,你怎么会不自在呢?你观照境界,你不要心随...

消灾和延生的原理是什么

消灾和延生的原理是什么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之后、愿心发起之时,未发生的果报也会跟着转变。这好像犯罪的人在受审之时,若承认犯行而有悔意并和法官合作的话,法庭对他的判罪量...

慧律法师:什么事都加上一个【无】字

慧律法师:什么事都加上一个【无】字

教你一个大智慧,一个无上的法门,一个字,你什么事都挂上一个无字,记住!无就是不执着的意思。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诉自己,无所谓的是,也无所谓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来的,知道吗?你碰到人家骂你,四大皆...

圣严法师《认识自己才能有所成长》

圣严法师《认识自己才能有所成长》

从自我肯定、自我提升,到自我消融,是从自我到无我的三个修行阶段。事实上,在未肯定自我之前,是无法达到无我的境界,所以,我们必须先从自我肯定练习起。 自我肯定就是肯定自己的所做所为,不管是对于过去或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