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念佛人应有的平常心态
念佛人应有的平常心态 学净土法门的人,或许有人会时刻向阿弥陀佛祈求,希望阿弥陀佛能够不时地显现在他的梦中;或者在静坐念佛时现个影子给他看;或者跟他对话;或者希望自己有异于一般人的感觉、感受、感应、感悟,成为阿弥陀佛的骄子、佛的唯一——“别人没有但我有”,甚至某一种通力、感受、历练,自己也好奇地想要去历练一番。 其实再怎么样,我们的心是无常的,最后也会回归平静;可是还是想去历练一番,然后再回归平凡、平常、平淡、平实的念佛。有的同修、莲友或许存着这种心,但这是一种危险的观念。为什么?因为恐怕一去不回,结果万劫不复,所以是很危险的。 智随法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平淡是真,念佛最乐》。我想,有些同修应该会认识到,这种说法确实合乎一个念佛人的心态,而触动自己的内心。 智随法师这样写: 世间万物,起伏不定,生灭不息,无不归于无常。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不落的太阳。忧悲苦乐,如同海上浪花,终归消散。 而人心好动、好奇、好玄,无不在浮动与期盼中追逐形形色色的幻影。艳丽之色(喜好的),则执持不舍;灰暗之色(厌恶的),便肆意回避。人人无不在得失忧喜中度过无常的岁月。外在的缘生缘灭,牵动着我们的神经,内心随之而生生灭灭。 静观世间:波涛过后,大海归于平静;风雨过后,大地归于平静;忧喜过后,人心归于平静。 走过风风雨雨,尝过酸甜苦辣,最终会感觉平淡最好,不追逐于风云般的无常;在平淡中度日,在平淡中念佛,在平淡中走过如梦幻般的人生,轻松自然地迈向净土,则生也安乐,死也安乐。 然无常的世间,因其绚丽多姿而感动人心。能安于平淡中,隐于佛光中,实乃人中芬陀利花,世上稀有之人也!别看他一贫如洗,别看他一字不识,摩尼之宝,实非他物能比也。 ──摘自二○○九年九月二十日“第十八愿善导释”(五) 各位要知道,并不是我们不休息是对的,人家休息是不对的。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在以前没有用功修行,所以现在要加油,勇猛精进,向前努力。人家或者用功很久,已经上路,念观世音菩萨,或者不念观世音菩萨,都是一... 问:印光大师言: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这一段说明心不慈悲,便难往生。可是,《观经下品下生》犯五... 你们来山上打佛七,过七天的出家生活,已经吃素的当然好;没有吃素的,在这边吃七天素,口干净了,肚子也干净了,但你的骨头、骨髓都还是那些肉血的营养所变现的。要吃个二、三十年素,才能把浑身的骨髓换掉,完全换... 【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发广大慈心。救度一切众生者。欲修无上菩提者。欲出离三界者。是诸人等。见地藏形像。及闻名者。至心归依。或以香华衣服。宝...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处世态度。因为人生观念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往往大相径庭。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因此,选择佛教作为信仰,只是老年人的事,年轻时是不适合的,除... 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从上海带了一串香蕉回家。因为路途遥远,香蕉皮已经发黑,但因我年纪最小,所以分到完整的一根,我吃了一口觉得真好吃,又甜又香,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美味的东西! 那时我心里想:学校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