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法师:唯说念佛 正讲 第二条「出世本意」之
【正讲】 第二条「出世本意」之文 虽然有圣道法门、有净土法门,这二种法门哪一种法门是释迦牟尼佛应现在此五浊恶世、他的本心本意要说的法门呢? 第二文:善导和尚意:世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 依据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德行大家都知道,弥陀化身──历史上有很多大师,可是,「大师」的名称不足以来形容,所以善导大师多被称为「善导和尚」,这是特别称谓。依善导和尚意,释迦牟尼佛出现在此五浊恶世的本意,唯一是为了说念佛往生的教法,标题是如此的。有这样两句话:「如来出现于五浊,唯说念佛往西方。」道理是一样的,就是唯说念佛往生西方净土。 下面引文,引自《法事赞》。《法事赞》是善导和尚以偈赞的形式歌咏、赞叹和解释《阿弥陀经》。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引了十二句,也分为两段。前面六句一段,后面六句一段。第一段说的是圣道修行的法门,第二段说净土念佛法门。圣道修行的法门是方便法门,不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五浊的本意,而是他随顺众生的根机所说的种种教法。念佛往生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五浊的本意,所谓:出世本怀单在告诉我们:有这一尊阿弥陀佛、有这一方极乐净土,但称此佛之名号,决定往生彼佛净土。 「如来出现于五浊」,「如来」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五浊」是指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是久已成佛,应化在此世间。 「随宜方便化群萌」,「随」是随顺,「宜」是机宜,随顺众生的机宜,「方便」是种种的方便教法,「化群萌」,度化广大众生,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施设种种方便法门,以度化广大众生。哪些方便法门呢?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是有时、有的,有的众生喜乐多闻、多解,为适应此等好学多闻众生的根机,则说多闻而得度脱。 「或说少解证三明」,或有众生不乐好学多闻──所谓「佛法无多字」、「真龙一滴水,遍撒大千界」,佛法不在于文字很多,若能悟到实相,比如禅宗能悟得真心真性,「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文字很少── 对这样根机的众生,不必多闻多学,少解就可以,「三明」是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了自己以及其它众生过去世所有一切状况,天眼明是了知自己以及其它众生将来的一切状况,漏尽明是一切有漏已经断尽,不再轮转。 「或教福慧双除障」,有的众生教导他们福慧双修,来除灭罪障、得证圣果。 「或教禅念坐思量」,或有的众生喜欢禅坐、观念、止观,就教导他们止观等法门。 「种种法门皆解脱」,释迦牟尼佛所说种种教法,如果依法修行,通通可以得到解脱。这些法门都非常尊贵。 不过呢……比如说「多闻得度」,那么,少闻的人就不可以了;「少解证三明」,我等根机不堪;「福慧双除障」,我们也不行;「禅念坐思量」,我等根机亦不堪行。这样种种法门,毕竟罪障深重、无智愚痴之人难得利益。 「无过念佛往西方」,念佛教法亦是释迦牟尼佛所说法门,比较起来,其它法门如果能如实修行,都能解脱,但没有超过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念佛法门殊胜在哪里呢?底下说: 「上尽一形至十念」,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之前念十句。 「三念五念佛来迎」,或者只念了三声、五声,当下阿弥陀佛率领观音、势至诸大菩萨乘宝莲花前来迎接。「三念五念佛来迎」,非常简单,非常容易,为什么这么简单容易呢? 「直为弥陀弘誓重」,正因为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誓愿至诚殷重、真实不虚。 「致使凡夫念即生」,所以才使得我们凡夫只要念佛,当下决定往生。 念佛法门的殊胜,完全在于弥陀弘誓,这就是法。 在第一段文中,道绰禅师依据《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来阐释;这第二段文说明:种种法门的解脱无过念佛,念佛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意,之所以如此,也是站在阿弥陀佛弘誓愿的角度,核心亦在此。 释迦牟尼佛出世,是愿意多度众生还是愿意少度众生呢?毫无疑问,是要把所有的众生都能度尽。那么,圣道法门是有的众生修学圣道的根机、因缘成熟了,随顺他们的根机而讲的,其它的众生因缘没有成熟,就不能得度了。净土法门是释迦牟尼佛随自己之意,「是我这次来到娑婆世界成佛的根本意愿」,所以,不待他人所请,自己说了这一部《阿弥陀经》,而告诉我们念佛往生。念佛往生,不论你是圣人根机还是凡夫根机,是善人根机还是造恶根机,若念佛者,无一不得往生成佛,这当然就能满足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悲心,所以是「释迦出世之本意」。 念佛法门能度脱一切众生,而且快速、稳当、万不漏一,不像其它法门,要历劫修行,或者有顿悟法门,而根机不堪。两相比较,净土门才是世尊出世之本意。 我们今天来修学净土法门,就和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的本意是一致的,我们懂得释迦牟尼佛来此娑婆成佛的本意。若不修学净土法门,则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意。 前面两文可以说是净土宗的教判,第一条文首先判有圣道门、净土门,第二条文将圣道门、净土门两相比较:圣道门是方便,净土门是释迦佛出世之本意,劝导我们应当选入净土门。 四十多年前,我在上海时,听过一部电影《阿里山风云》的主题曲《高山青》,里面有两句歌词:高山常青,绿水常流。描写台湾阿里山的风光。在我的想象中,宝岛台湾该是到处山青水绿。但经过四、五十年,台湾环境渐渐恶... 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九) 【如文殊般若经云。若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间。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与一佛念念相继,即在念中得见... 佛法讲,这叫共业。一个事情的成就,都是大家的福报在支撑的。就是共同福报的累计。恶业也一样。现在环境破坏这么严重,我们一边都骂别人,但最后发现每个人都是破坏者,使用... 善导大师谈到,一个净业行人,要有五种专修。专修里面有五种,依《往生论》来修行的就叫正行。 那么专修里面,身业要礼拜,就礼拜阿弥陀佛;口业要称叹,就念阿弥陀佛名号;要读诵就读诵净土三经;要观想就观想极... 所有的相遇 都是久别的重逢 《不肯去观音》里有句很经典的台词: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思维这句话的含义,情不自禁你会流泪的。 反过来说,这辈子我们几十年做兄弟、几... 弟子:佛教徒很清楚明白,信心就是修行的根本,没有信心,不会进步,不会精进。可是这个信心比较难,好像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将来在美国,佛教徒怎么样可以令人得到信心?譬如在美国,青年都是对于科学有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