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演法师:如何参禅--“念佛是谁”

二O一二年二月十六日观音佛七共修第四课

主讲:悟演法师

昨晚从南传佛教言语而说,禅相就是修行禅法过程中我们关注自己的业处。即所关注的点。今晚从汉传禅宗方面解释如何参禅。以“念佛是谁”学习如何参话头。

一、汉传佛教禅宗传承概况

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广东省韶关市的南华禅寺、广东省乳源县的云门寺、福建的鼓山涌泉寺、西禅寺以及宝林禅寺等等都是禅宗道场。在民间盛传的是临济宗,师父是临济宗第46代传人。禅宗一花开五叶,有五个宗派: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一花开五叶来自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

二、文化历史梗概

释迦佛在灵鹫山拈花一笑,迦叶尊者直指佛心,佛把禅法传给迦叶尊者,成为西天东土第一代祖师。到达摩祖师为西天东土第二十八代祖师。传到中国一祖、二祖……兴旺发达于唐朝六祖慧能祖师时期。

三、六祖慧能的隋唐时期,有南禅与北禅的法门判教,形成当代禅学风范。

南顿——南禅,当下直指佛心明心见性。

北渐——北禅,神秀大和尚创立。

四、到隋唐时期六祖创立禅宗,有了宗风,开辟禅学道场,广传禅法,劝人坐禅,证悟禅法,从隋唐时期十分盛行。

六祖之前从严格学术角度上应属禅学是理论,没有宗风。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开创达摩禅学,蔓延开了,由五祖传于六祖,六祖之后原来的衣钵传法由于历史争斗,改为只传衣传法,不传鉢。

真正接法,师父慈悲传法,并传法卷。师父会考核弟子修学,对佛见地以及实修、对禅机,这是传统文化。

五、禅相是南传佛教言语而说,汉传佛教多以参话头修持禅法。

六、如何参话头。借“今日念佛是谁”来告诉大家。

佛法本质是缘起性空,因此参话头不能违背法性三原则,即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为什么要参话头,为什么要修禅相?因为我们累劫习气毛病、错误的思维方式,颠倒了新型,使我们妄念纷飞、昏沉掉举。因此,南传佛教注重禅相修行也就是禅法六事,汉传注重参话头、对禅机方法。

南传、汉传借此方法不假方便让大家悟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禅法境界。

“念佛是谁”参话头的原则:应关注“谁”字,不让自己妄想昏沉,这时候冥冥牢记“念佛是谁”的“谁”,盯住这个“谁”字,等到关注到没有妄想了,不昏沉瞌睡了,这个“谁”还不能忘。在此当下去关注,这一念起处,这个“谁”是我?是师父?这个念头的起处。等这个念头的起处都不存在了,就是无生,可看到一念无生。一念无生是名真看、真修!

因此,在坐禅时看到什么等很多境界并不是真看,不能停止在神通,最终的一念无生应是静寂状态。用此汉传法性根本原则去琢磨去面对生活的做义思维,做到无住而生心,即一念无生的一种示现、一种状态。若执着外相、求助神汉神婆的神通,当下的东西可能会了,但会转成其他问题。

法性具有相续性,相对性,没有绝对。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

第七、希望大家禅心在当下,随缘而入行,法性不偏离,正念用不断,幻灭寂灭心,无住而生心。

这个偈诵务必牢记、运用,以此去生活、去思维、去降伏自心、面对困惑。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宝林禅寺)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同样的布施,为何受福不同

同样的布施,为何受福不同

为什么信佛好多年了,还没有什么成就,什么原因呢?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造太多了,你不知道这是在造业。如果对照一下《大集十轮经》,你才知道身口意十业,十善业跟十恶业,十恶轮跟十善轮,特别难防护的。我们认为...

圣宇法师: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十九集

圣宇法师:地藏经心地法门 第十九集

第十九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南无忉利会上佛菩萨(三称) 放掌,请坐。 诸位同修:时间过得很快,今天第七天,我们《地藏经》...

长相的庄严与否,跟善恶业力有直接相关

长相的庄严与否,跟善恶业力有直接相关

请看第三各得真金色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在上次所讨论的第一愿与第二愿,是大悲拔众生的苦,给予众生底限的安乐。那么第三愿就是以平等心予以众生的快乐。这个经文的表述是这样的...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四讲:二行章,舍

纯祥法师:《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四讲:二行章,舍

《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四讲:二行章,舍杂行归正行讲解:纯祥法师 南无阿弥陀佛,上一节主要是讲为什么要舍圣道归净土,基础是“了生死”,在这个目的上做选择。不要选择...

星云大师《如何安排生活》

星云大师《如何安排生活》

我们常听到人说:真忙!忙得不可开交。一事未了一事又来!无论怎样的忙,要紧的是,不要因为忙碌而忘了自己的存在。有人说,忙是福气,忙的日子比较好过。但是,忙也要忙得有意义,有些人太为自己忙,不知道为别人忙...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及普门的含义

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及普门的含义

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 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