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演法师:如何参禅--“念佛是谁”

二O一二年二月十六日观音佛七共修第四课

主讲:悟演法师

昨晚从南传佛教言语而说,禅相就是修行禅法过程中我们关注自己的业处。即所关注的点。今晚从汉传禅宗方面解释如何参禅。以“念佛是谁”学习如何参话头。

一、汉传佛教禅宗传承概况

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广东省韶关市的南华禅寺、广东省乳源县的云门寺、福建的鼓山涌泉寺、西禅寺以及宝林禅寺等等都是禅宗道场。在民间盛传的是临济宗,师父是临济宗第46代传人。禅宗一花开五叶,有五个宗派: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一花开五叶来自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

二、文化历史梗概

释迦佛在灵鹫山拈花一笑,迦叶尊者直指佛心,佛把禅法传给迦叶尊者,成为西天东土第一代祖师。到达摩祖师为西天东土第二十八代祖师。传到中国一祖、二祖……兴旺发达于唐朝六祖慧能祖师时期。

三、六祖慧能的隋唐时期,有南禅与北禅的法门判教,形成当代禅学风范。

南顿——南禅,当下直指佛心明心见性。

北渐——北禅,神秀大和尚创立。

四、到隋唐时期六祖创立禅宗,有了宗风,开辟禅学道场,广传禅法,劝人坐禅,证悟禅法,从隋唐时期十分盛行。

六祖之前从严格学术角度上应属禅学是理论,没有宗风。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开创达摩禅学,蔓延开了,由五祖传于六祖,六祖之后原来的衣钵传法由于历史争斗,改为只传衣传法,不传鉢。

真正接法,师父慈悲传法,并传法卷。师父会考核弟子修学,对佛见地以及实修、对禅机,这是传统文化。

五、禅相是南传佛教言语而说,汉传佛教多以参话头修持禅法。

六、如何参话头。借“今日念佛是谁”来告诉大家。

佛法本质是缘起性空,因此参话头不能违背法性三原则,即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为什么要参话头,为什么要修禅相?因为我们累劫习气毛病、错误的思维方式,颠倒了新型,使我们妄念纷飞、昏沉掉举。因此,南传佛教注重禅相修行也就是禅法六事,汉传注重参话头、对禅机方法。

南传、汉传借此方法不假方便让大家悟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禅法境界。

“念佛是谁”参话头的原则:应关注“谁”字,不让自己妄想昏沉,这时候冥冥牢记“念佛是谁”的“谁”,盯住这个“谁”字,等到关注到没有妄想了,不昏沉瞌睡了,这个“谁”还不能忘。在此当下去关注,这一念起处,这个“谁”是我?是师父?这个念头的起处。等这个念头的起处都不存在了,就是无生,可看到一念无生。一念无生是名真看、真修!

因此,在坐禅时看到什么等很多境界并不是真看,不能停止在神通,最终的一念无生应是静寂状态。用此汉传法性根本原则去琢磨去面对生活的做义思维,做到无住而生心,即一念无生的一种示现、一种状态。若执着外相、求助神汉神婆的神通,当下的东西可能会了,但会转成其他问题。

法性具有相续性,相对性,没有绝对。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

第七、希望大家禅心在当下,随缘而入行,法性不偏离,正念用不断,幻灭寂灭心,无住而生心。

这个偈诵务必牢记、运用,以此去生活、去思维、去降伏自心、面对困惑。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宝林禅寺)

点我: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星云大师:增加营养

星云大师:增加营养

身体不好,要增加营养;体力不足,要增加营养。总之,人的健康,要靠增加营养来维持。 保持人体健康的营养,也不一定只靠食物、药物,或是什么珍贵的补品;其实,真正的营养,宽心、乐观、积极、爱人、明理、感恩、...

药师山·紫雲居士:十方法界众生特质偈与增益偈

药师山·紫雲居士:十方法界众生特质偈与增益偈

十方法界众生特质偈与增益偈 药师山 紫云居士 一、序 中华药师山居士佛学学会的紫云居士最近完成「十方法界众生特质偈与增益偈」一文,要我为此文作序,我深知紫云...

宣化上人:世界成就品第四⑩

宣化上人:世界成就品第四⑩

世界成就品第四◎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美国万佛圣城宣化老和尚讲述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或有清净焰庄严,真金间错多殊...

一代高僧印​光大师的传奇一生

一代高僧印​光大师的传奇一生

印光法师(1861~1940),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 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

宣化上人:「无尽意菩萨」的含义

宣化上人:「无尽意菩萨」的含义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有一位无尽意菩萨,什么叫无尽意?总起来有三种的无尽。 第一是:世界无边尘绕绕,世界是无量无边的,我们不要...

【推荐】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

【推荐】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

做佛事一事,(光)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虚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