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演法师:如何参禅--“念佛是谁”

二O一二年二月十六日观音佛七共修第四课

主讲:悟演法师

昨晚从南传佛教言语而说,禅相就是修行禅法过程中我们关注自己的业处。即所关注的点。今晚从汉传禅宗方面解释如何参禅。以“念佛是谁”学习如何参话头。

一、汉传佛教禅宗传承概况

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广东省韶关市的南华禅寺、广东省乳源县的云门寺、福建的鼓山涌泉寺、西禅寺以及宝林禅寺等等都是禅宗道场。在民间盛传的是临济宗,师父是临济宗第46代传人。禅宗一花开五叶,有五个宗派: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一花开五叶来自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

二、文化历史梗概

释迦佛在灵鹫山拈花一笑,迦叶尊者直指佛心,佛把禅法传给迦叶尊者,成为西天东土第一代祖师。到达摩祖师为西天东土第二十八代祖师。传到中国一祖、二祖……兴旺发达于唐朝六祖慧能祖师时期。

三、六祖慧能的隋唐时期,有南禅与北禅的法门判教,形成当代禅学风范。

南顿——南禅,当下直指佛心明心见性。

北渐——北禅,神秀大和尚创立。

四、到隋唐时期六祖创立禅宗,有了宗风,开辟禅学道场,广传禅法,劝人坐禅,证悟禅法,从隋唐时期十分盛行。

六祖之前从严格学术角度上应属禅学是理论,没有宗风。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开创达摩禅学,蔓延开了,由五祖传于六祖,六祖之后原来的衣钵传法由于历史争斗,改为只传衣传法,不传鉢。

真正接法,师父慈悲传法,并传法卷。师父会考核弟子修学,对佛见地以及实修、对禅机,这是传统文化。

五、禅相是南传佛教言语而说,汉传佛教多以参话头修持禅法。

六、如何参话头。借“今日念佛是谁”来告诉大家。

佛法本质是缘起性空,因此参话头不能违背法性三原则,即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为什么要参话头,为什么要修禅相?因为我们累劫习气毛病、错误的思维方式,颠倒了新型,使我们妄念纷飞、昏沉掉举。因此,南传佛教注重禅相修行也就是禅法六事,汉传注重参话头、对禅机方法。

南传、汉传借此方法不假方便让大家悟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的禅法境界。

“念佛是谁”参话头的原则:应关注“谁”字,不让自己妄想昏沉,这时候冥冥牢记“念佛是谁”的“谁”,盯住这个“谁”字,等到关注到没有妄想了,不昏沉瞌睡了,这个“谁”还不能忘。在此当下去关注,这一念起处,这个“谁”是我?是师父?这个念头的起处。等这个念头的起处都不存在了,就是无生,可看到一念无生。一念无生是名真看、真修!

因此,在坐禅时看到什么等很多境界并不是真看,不能停止在神通,最终的一念无生应是静寂状态。用此汉传法性根本原则去琢磨去面对生活的做义思维,做到无住而生心,即一念无生的一种示现、一种状态。若执着外相、求助神汉神婆的神通,当下的东西可能会了,但会转成其他问题。

法性具有相续性,相对性,没有绝对。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

第七、希望大家禅心在当下,随缘而入行,法性不偏离,正念用不断,幻灭寂灭心,无住而生心。

这个偈诵务必牢记、运用,以此去生活、去思维、去降伏自心、面对困惑。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宝林禅寺)

标签: 菩萨

相关文章

圣严法师《念观音,学观音,做观音》

圣严法师《念观音,学观音,做观音》

2006年11月9日,这一天正是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圣严师父在纽约东初禅寺向信众讲述与法鼓山关系密切的观世音菩萨。师父娓娓道述观音菩萨的出现、功能、经典出处,让我们从中学习用 观世音法门来帮助人、用...

保持正觉,自净其意

保持正觉,自净其意

学诚法师有一段话,在这边给大家分享一下他老人家的智慧。他刚出家的时候,问他的师父圆拙老和尚,圆拙老和尚跟我们师父一样的,都是老前辈,他们都是同参。问他师父说:师父,我怎么修行呢?他师父跟他讲这样一段...

任性娇养孩子,则与杀其身过无量倍多

任性娇养孩子,则与杀其身过无量倍多

来书所说,皆从自己身心习气上究竟,不胜欣慰。然在凡夫地,不能无病,亦不能任而不治。其治之之法,最省力,最得益处,在以病为药。以病为药,则病不为累矣。 即如爱子女之病,决不能断。不妨即以此爱为本,必欲...

食肉一事,关系治乱升沈

食肉一事,关系治乱升沈

手书备悉。食肉一事,关系治乱升沈。欲了生死出轮回者,当凛凛于此事,庶有希望。密宗法门,不可思议,而今之传者学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烦惑,则为正义。而传之者,以神通吸动人。学之者,无一不以...

药师山·紫虚居士:介绍准提菩萨

药师山·紫虚居士:介绍准提菩萨

介绍准提菩萨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今天是瑞穗善觉精舍开山两周年纪念日(附注:本文乃此日在善觉精舍弘法所讲),本精舍主祠准提菩萨,所以今天特别在此介绍准提菩...

圣严法师:少欲知足真快乐

圣严法师:少欲知足真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有很多快乐的感受。例如功成名就时,别人对我们的称赞;或是当生活安定,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时,也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无论在家庭、事业或社会环境上,我们都会有许多快乐的想法或感受。...

阅读剩余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