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脱而行布施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布施,应当是为了得解脱,而不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财物,才行布施。若为了得到更多的财物所做的种种布施,不名为真正的布施;若为解脱而布施,将来能得无生及涅槃之乐。有智慧的人应当为了解脱而行种种布施。

  过去,我曾听闻过一段故事:

  有一位檀越施主来到僧房当中,设大施会供养众僧,与这位檀越熟识的道人向僧中的上座长老说道:“今日这位檀越所供养的饮食十分精细、美好,您应当要为这位檀越耐心说法。”

  这位上座长老其实是一位已证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的圣人,能够深知众生心。上座长老用心观察后发现,原来这位檀越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利才设这场供僧大会。于是上座长老为檀越开示三恶道苦,说道:“善哉!善哉!大德,您今日所设的供养正是时候!这些饮食,色、香、美味皆具足,而且极为清净,将来即便在三恶道中,您将无所乏少,如您今日所布施的这一切。”

  这位道人在旁听了觉得疑惑,便问上座长老:“您为什么向他祝愿:这些饮食,将来在三恶道中皆不会缺少?”长老答:“这位檀越因不习学戒律,而为烦恼所驱使、障蔽了,且是为了求五欲之乐及诸财宝、畜生,才设此供僧大会。我观察这位檀越的因地发心,才如此说的。”

  长老于是以偈说道:

  “施者所生处,财宝极广大,

  以恃财宝故,能令起憍慢。

  憍慢越法度,盲冥愚凡夫,

  以越法度故,则堕三恶趣。

  处于三恶道,犹如己舍宅,

  若生人天中,如似暂寄客。

  是故戒施伴,俱受于涅槃,

  戒能得生天,施能备众具,

  所作为解脱,必尽于苦际。

  譬如种藕根,花叶悉具得,

  其根亦可食。修行于施戒,

  亲近解脱林,快乐喻花叶,

  根喻于解脱。是故修戒施,

  必当为解脱,不应为世利。”

  典故摘自:《大庄严论经·卷第六(三七)》

  省思:

  故事中的檀越虽然懂得布施培福,却不明了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悭贪烦恼、舍除五欲之乐而得解脱。永嘉大师言:“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倘若为了财物而布施,即便将来生到天上享福,待福报享尽之后,犹会堕落、轮回、受苦。唯有以清净心、修道之心至诚供养,才能依布施得大利益,成就清净解脱。

 

点我:

相关文章

《百业经》:一个贱种人(62)

《百业经》:一个贱种人(62)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宝峰惟照禅师悟道因缘

宝峰惟照禅师悟道因缘

  洪州宝峰阐提惟照禅师,芙蓉道楷禅师之法嗣,俗姓李,简州(今四川简阳一带)人。惟照禅师幼年时即超迈而恶俗,有出世志。一日,老师教他读书,读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语时,惟照禅师恍然有省,便急忙...

佛教故事:龙女试弥勒

佛教故事:龙女试弥勒

  弥勒成佛之前,是大财主家的少爷。从小长得白白胖胖的,整天笑哈哈,心肠又特别好,总是把家里的财物施舍给穷人。到后来,万贯家财被送得精光,最后连身上的衣裳也施舍掉了,只穿着一条裤子。可是他一勿悔二...

华严经   卷二--实叉难陀

华严经 卷二--实叉难陀

《华严经》(80卷)第02品 如来现相 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惟:“云何是诸佛地?云何是诸佛境界?云何是诸佛加持?云何是诸佛所行?云何是诸佛力?云何是诸佛无所畏?云何是诸佛三昧?云何是诸佛...

快活烈汉性空禅师

快活烈汉性空禅师

  性空妙普禅师,汉州(今四川广汉)人。出家后,自号妙普庵主,结庐于青龙山野,日常除了修习禅定外,常以吹笛自娱。建元初年(据《大明高僧传》记载,当为“建炎初年”),徐明举兵反叛,经过乌镇,纵兵劫掠...

大意舀海的故事

大意舀海的故事

  有一个国家,国名叫欢乐无忧。在这个国家里有一个居士,名叫摩诃檀,他的妻子名叫旃陀。  这一年,旃陀生了一个儿子,这孩子长得端庄英俊,举世无双。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他发誓道:“我要布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