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所被根机之信愿
四所被阶品,分二:初料简,二总收。初料简。已知此经文略义丰,言近旨远,未委被何根器,有何阶等?先明料简,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
先明根器,有是有非;次别阶等,有胜有劣。欲令舍非从是,弃劣取胜也。信,谓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故。如经所云汝等皆当信受我语是也。愿,谓信非徒信,如子忆母,瞻依向慕,必欲往生故。如经所云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是也。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这是十门开启的第四段,主要讲在净土法门中,《阿弥陀经》所被的根机和往生的品位。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个结构段:第一是料简,料简哪种是根器,哪种不是根器。第二是总收,就是从净土法门的普摄、普门的立场来谈其收机甚广的特点。
从前面所谈的义理深广中就能够了知这部《阿弥陀经》文句非常简略,但是义理非常丰富,具足华严事事无碍法界的玄门。所以此经文句虽然非常浅近,但是旨趣非常深远。佛经中有些是广经作略经讲、深经作浅经讲。《阿弥陀经》就属于很深邃、广大的一部经典,然而却以一种浅显的文句来表达,所以它的特点就是言近旨远。这两句话就把《阿弥陀经》文句、境界的特点概述出来文略义丰,言近旨远。
接下来的未委就是不知道,不能确知《阿弥陀经》是什么样的根性、什么样的器量能够修习,通过修习净土法门往生,又有什么样的阶品。
这里谈到的根器,这个器说的就是是不是这块料。器就是一切器皿、一切用具的总称。器皿能够盛东西,故佛教经典就常常用器来比喻堪受教法或者善能弘法的根机,所以称为根器,即根机和器量。能够接受佛法而信受的人就被称为法器,或者道器。反之,就叫非器,不堪为法器、道器。
通途佛法讲非器有五种类型:
第一种,邪知邪见,对三宝没有信心。
第二种,诽谤佛法真理或者用这种方式来沽名钓誉。
第三种,执著语言文字而违背法性实相之道。
第四种,不具有持戒道德行为、一心向着五欲六尘。
第五种,在方便法门当中,比如声闻、缘觉,而不了解中道了义的人,也叫非器。这五种人称为五种非器,于说法、授戒时都要简别而摒弃的。简别就叫简器简别不是这种根器。
净土法门也要先去料简。这里谈到非器有三种人:
第一种人是无信者,就是对念佛法门没有信心的人;
第二种人是无愿者,就是对往生极乐世界不好乐、不发愿的人。
最后是无行者,即不去执持名号的人。也就是说不具备信、愿、行的人,这就叫非器。
反之,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的人都是净土的根器。所以先阐明这个根器有是有非,有是,是就是是器,非就是非器。具足信、愿、行就是是器,不具足信、愿、行就是非器,这是先阐明根器。
其次要甄别往生的阶位有胜有劣。胜就是上辈三品往生,劣就是下辈三品往生 。所以这一段讨论的目的就是欲令我们能够舍非器而从是器,放弃下辈往生而取上辈往生。
下面谈信。净土的根器首先谈信,那信什么呢?首先要内重己灵。我们虽然还是轮回的业力凡夫,但现前这一念的体性与十方三世诸佛的体性平等不二。我们是迷惑颠倒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
从果上来说,当一个修道人成佛的时候,他现量亲证一切众生都成佛了。从因门来看,一个菩萨修行,要知道念念当中有很多的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由于众生跟佛在体性上是平等不二的。体性上平等不二就是诸佛所证的,也就是我们众生介尔一念的体性。而这一念的体性、如来藏,跟佛所证是平等不二的,即所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是在相状上,我们还是有烦恼的,有分别。所以佛是断了烦恼分别,至为清净,他就叫佛陀。我们还没有断,就是凡夫。所以,性和相,首先要相信我们的性体跟佛没有两样。
既然心、佛、众生等无差别,那就是说生、佛不二。这个佛就在我们内心,我们众生也就在佛的内心,于是我们业力凡夫去念这个果地圆满的佛,这就是外慕诸圣了。果地上的佛就一定能加被我们,就一定能令我们往生到极乐净土。一到极乐净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能够究竟圆满成就大乘的佛果。
在净土宗本源意义上,你得要同时内重己灵和外慕诸佛。要了解阿弥陀佛跟我们是什么关系,他的大悲愿力,他的实相的法身、愿海都在我们的念头里边,我们也在弥陀的愿海里面。只要一念回光,具足信愿,乃至一念,即得往生,这样圆顿的往生道理就是从生佛不二的层面上建立的。
所以,《阿弥陀经》常常点示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很恳切,因为这是难信之法,但是你们要相信我语。这个我是释迦牟尼佛,他是不会说假话的。
具足这样的信之后,就得谈愿了。前面谈的对净土的信不是脱空的,这个信要具体落实在愿上,这叫由信启愿。这个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了。这个愿是从信里面升华出来的。既然众生跟阿弥陀佛平等不二,那么阿弥陀佛就像慈母一样忆念我们。我们这些业力凡夫流浪在三界啊!我们是浪子啊!我们要有浪子忆念慈母的心,这个心生起来了,就有一种瞻仰之感,对阿弥陀佛瞻仰、皈依、神往和欣慕的情怀就能出来。瞻依向慕的目的就是要往生到极乐净土,跟自己的慈母相逢。
之前我们没有愿的时候,在无量劫的轮回当中,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虽然阿弥陀佛像慈母一样忆念我们,但我们从来没有去忆念慈母,一专为忆,一人专忘。现在我们这些专忘的浪子,知道有阿弥陀佛了,相信有阿弥陀佛了,相信他在我们内心了,相信他四十八大愿的愿海来救度我们了,所以一定要生起净土的情怀。这种净土情怀就是这四个字瞻依向慕,其目的就是必欲往生。
最近我们的悦众法师正在给大家培训东林佛号,就是在谈应该用什么心态去念东林佛号。不是有气无力地把佛号拖得很长,昏昏欲睡的,一定要有情怀啊!没有情怀,你很难表达恳切的愿哪!这种情怀念出来了,你才能悲喜交集啊!你这个浪子才能够跟你的慈母对面哪!
母子是天性相关的,只要这种情怀建立了,我们这颗草就变成一根针了,这根针就跟那个大磁场同构相吸了,马上被阿弥陀佛愿海所摄受了。这一摄受你身心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的悲喜交集才能出来。要么你一点情怀都没有,只是阿弥陀这样称念佛号,有时候念得真想睡觉。所以一定要强调这种宗教情怀,净土法门是要讲情怀的。
《阿弥陀经》三次劝愿,说明这个愿很难发起来啊。能发起往生净土愿的人,就像从污泥浊水里面生长出来的莲华。我们无量劫的烦恼淤泥累积得无比深厚,发愿往生,就是从这一堆烂泥当中生长出的一种觉性。你只要把这个愿发出来,你就能往生。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就若今生,若当愿就当生。无论是若已愿、若今愿、若当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你只要发出这样恳切的愿,你就不退转了。为什么?因为你的这个愿跟阿弥陀佛的愿海接通了,阿弥陀佛的愿海把我们紧紧摄受住了,叫摄取不舍,把你抓住了,不舍弃你,你还能跑到哪去呢?所以这个愿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