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大慈悲为救野鸡不惜割舍自己耳朵

  编者按:智舜禅师为了救一只野鸡,甘愿舍弃自己的双耳,这是何等的慈悲。星云大师用这个小故事给了我们最好的启示。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智舜禅师的德行,证实了这句话。这也是禅师视四大假合的色身如同臭皮囊一样,故此能够无有痛苦、身心自在。

  扬善止恶,慈悲救度。(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智舜禅师,唐代人,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在山上林下打坐,忽见一个猎人,打中一只野鸡,野鸡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一会儿,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无法,立刻拿起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

  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性,正是禅师慈悲的具体表现。禅者,不是逃避社会,远离人群,禅者积极舍己救人的力行,从智舜禅师的割耳救雉,可见一斑矣。

  【原文】《缁门崇行录》割耳救雉

  隋智舜,赵州人,北游亭山,庵其中。有猎者逐雉,雉入舜房,舜苦劝勉,不听,因割耳与之,猎人惊悟,投弓放鹰,数村舍其猎业。每见贫馁,流泪盈面,解衣减食,无所不至。

  赞曰:轲氏云:“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于舜老验之。

  责任编辑:林恩

 

点我:

相关文章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10

净土圣贤录续编新白话版10

  清丁繁桂  丁繁桂,字小山,是金山的秀才。自幼学习科举业,不谈佛法,也不毁谤。只是父母要为他娶妻,坚决不同意,说:“我有我的志向啊。”亲友暗中观察他,才知道他秘密修行净业已经很久了,先前只是不...

【宗教】世界三大宗教是哪三大?宗教信仰又是什么?

【宗教】世界三大宗教是哪三大?宗教信仰又是什么?

宗教(意识形态)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指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另外还有道教、神道教、印度教等宗教。旧时由于人对自然的未知探索...

《百业经》:畏死受戒得生善趣(69)

《百业经》:畏死受戒得生善趣(69)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

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玄奘法师西行故事四则

  一、 玄奘考试  在隋朝的时候,包括隋唐,僧人的数量是严格控制的。当了僧人国家是免除一切杂税劳作。玄奘法师13岁的那一年,正好碰到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去考查。一共只准许剃度二七14位,只剃度1...

心律法师:善用自己的智慧

心律法师:善用自己的智慧

善用自己的智慧 阿来是个16岁男孩,暑假快到的时候,他对父亲说:“爸爸,我不想暑假每天呆在家里,零花钱都向你伸手要,我要找个工作。”父亲很支持他的想法,但也担...

《大智度论》里的故事 大医王

《大智度论》里的故事 大医王

  某年,佛住在舍婆提国的时候,有一位在家信徒,曾央求佛和教团的一群出家人,能够驾临自己家里吃饭。  通常,佛会停在精舍里接受饮食,系基于下面五种因缘。第一、正在打坐,要进入三昧的时候。第二、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