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卷下》:90、地得金钱喻

  【译文】

  90、地得金钱喻

  曾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走着,路途中偶然拾得一囊金钱,心中大喜,随即一一点数起来。还没能数完,失主忽然寻找过来,把钱全都夺了回去。这人当时后悔没有快快离去,懊恼的心情,使他十分痛苦不堪承受。

  值遇上佛法的人也是这样,虽是遇见了三宝福田,然而不精勤方便修行善业的话,有朝一日忽然命终了,便堕入于三恶道中,就像那个愚人一样,还被失主夺了钱去。如偈所说:

  今日造这个业,明日做那桩事,

  执着于快乐不思索一下苦,不知不觉死贼来抢了命去。

  急怱怱做这做那,凡夫众生人人这样,

  就像那愚人埋头数金钱,空欢喜一场,所得到的金钱转眼间又失去了。

  《百喻经》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

  写在前面: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在鹊封竹园。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从座而起白佛言。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故来归问唯愿说之。佛言甚善。

  问曰。天下为有为无。答曰。亦有亦无。梵志曰。如今有者云何言无。如今无者云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无。故说或有或无。问曰。人从何生。答曰。人从谷而生。问曰。五谷从何而生。答曰。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问曰。四大火风从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风从空而生。问曰。空从何生。答曰。从无所有生。问曰。无所有从何而生。答曰。从自然生。问曰。自然从何而生。答曰。从泥洹而生。问曰。泥洹从何而生。佛言。汝今问事何以尔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问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佛言。我今问汝。天下众生为苦为乐。答曰。众生甚苦。佛言。云何名苦。答曰。我见众生死时苦痛难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悟须陀洹果。复坐如故。佛言。汝等善听。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

  90、地得金钱喻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①,心大喜跃②,即便数之。数未能周③,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④,甚为极苦。

  遇佛法者,亦复如是。虽得值遇三宝福田⑤,不勤方便,修行善业,忽尔命终,堕三恶道。如彼愚人还为其主夺钱而去。如偈所说⑥:

  今日营此事⑦,明日造彼事。

  乐著不观苦,不觉死贼至。

  匆匆营众务,凡人无不尔。

  如彼数钱者⑧,其事亦如是。

  注释

  ①囊:口袋。如皮囊。

  ②跃:他本作“踊”。

  ③数未能周:未能数完一遍。

  ④恼:他本作“恨”。

  ⑤三宝福田:三宝,指佛、法、僧三宝。

  ⑥偈:有广狭二义,广义之偈,包括十二部教中之伽陀与祇夜,两者均为偈颂之体,然两者之意义互异:偈前无散文(长行)而直接以韵文记录其教说,称为孤起偈,即祇夜。狭义之偈则单指伽陀,意译为讽诵,偈颂或孤起颂。为九部教、十二部教之一。

  ⑦事:他本作“业”。

  ⑧钱者:元、明本作“金钱”。

  来源:

  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

  3、网文

 

点我:

相关文章

济群法师:生命健康发展的交通规则

济群法师:生命健康发展的交通规则

生命健康发展的交通规则 真正迈向解脱,必须通过戒、定、慧的修行。佛陀制定的戒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和解脱相应的生活方式。我们没有学佛受戒之前,所有行为都是贪...

如瑞法师:明白这些,哪有时间去生气、烦恼?

如瑞法师:明白这些,哪有时间去生气、烦恼?

有些人常问:东台有聪明文殊,为什么南台还有智慧文殊?好像是重复了吧?实际,聪明和智慧是里表的关系。里,根本就是讲的智慧;那表,有了根本的智慧,也就是建立起来认识宇...

信愿法师:念佛顶放光往生现瑞相

信愿法师:念佛顶放光往生现瑞相

【念佛感应录】念佛顶放光 往生现瑞相我的同修邹木麟居士,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生于环境优美的埔里镇一户纯朴的农家,家境虽贫困,却是村子里无人不知的模范家庭。他...

净空法师:听到人批评毁谤就生气,那你的功夫还差

净空法师:听到人批评毁谤就生气,那你的功夫还差

在这些年当中,对于《会集本》持反对意见的人不少,毁谤的人很多。我们看到了,我们听到了,有人来问我,我们要不要写文章去反驳?我告诉大家,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我们是...

一个奇上加奇的真实故事!

一个奇上加奇的真实故事!

  明代时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东门外有一户人家,兄弟三人,老大吕玉,老二吕宝,老三吕珍。吕玉家的儿子叫喜儿,六岁那一年,喜儿跟邻舍家孩子去看庙会,结果一去不回,吕玉与妻子王氏一连找了数日都不见踪影。 ...

宣化上人:凡是皈依三宝的人,再往前研究进步,就

宣化上人:凡是皈依三宝的人,再往前研究进步,就

若想修道,一定要受戒宣化上人慈悲开示:究竟“戒”有多少种?戒有很多种,最基本的是“五戒”。在家人凡是皈依三宝的,要是想再往前研究、进步的话,就要受五戒;受五戒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