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着感恩的心

  佛陀在舍卫国时,当地有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年纪才二十出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连医学也很精深,但是,学得愈多他愈觉得不足,因此并不快乐,他发愿要把天下各种技艺都学会。

  这位年轻人就到处去拜师参学,他什么都学,从穿衣开始学,乃至成为一位很好的裁缝师;饮食方面,他也成为很好的厨师,还有其他的技艺,别人不会的他也都会了,但是他仍然不知足、不快乐。

  于是他又立志要游学于天下,去探究百工技艺。因此,他离开舍卫国到处去参学。

  他看到有人在做弓箭,虽然看来很简单,但制作的人手艺非常精巧优美,三两下就能把它弯成一把弓,而且每一支成品的尺寸大小都一样,他看了觉得这样的手艺自己也应该学会,有朝一日若有人来侵犯,自己也好有个防备。

  他很用心地学,没多久不但学得很精巧,而且手艺与师傅一样精美,于是就离开该处。

  接着他看到有人在雕刻,一块木材可以雕上栩栩如生的龙凤,他觉得这也是很好的手艺,于是又潜心学习,过了一段时日,他已学会一手雕刻的好手艺。

  学成之后他又离开了,半路上看到有人在造船,他觉得自己陆上的谋生技能,大都已经学会了,因此,他又拜师学造船,过了一段时间,造船的技术也学会了,前前后后总共游历了十六个国家,饱学了各项技艺。

  回到舍卫国后,他生起贡高我慢之心,自认天下的百工技艺他已无所不能,所以他就贴出告示邀人来比赛,想藉此展现专长。

  佛陀知道了就来到这位年轻人的住处,年轻人远远看到佛陀和几位弟子到来,心里觉得很奇怪,因为他看过各式各样的人,连国王也见过了,可是从来不曾见过如此庄严法相的人,尤其是服装和圆顶的样子,心想:这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他很好奇地走向佛陀,看到佛陀的庄严法相,内心很自然就被摄住了,不由自主地合掌走向佛陀并问:

  请问您从何处来?不知您是什么身分?从事何种行业?

  佛陀回答:普天之下,靠竹林的地方,弓箭业自然兴盛;靠林区的地方,雕刻业繁荣;近海之地,则造船业兴旺。而我所从事的是,调心、调身的工艺。

  年轻人听了更觉得稀奇,天文地理、琴棋书画,他样样都会,却不曾听过有什么调心、调身的工艺!要从何调起呢?他请问佛陀:调心、调身有几种方法呢?

  佛陀说:比如:五戒、十善、六度、四谛或者是四禅、三解脱,这些都是调心调身的功夫。

  年轻人听了,不知道五戒十善是什么?四谛六度又是什么?何谓四禅三解脱?他样样很好奇。

  佛陀就很慈祥地说:天下的米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天下的事也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一定要互相帮助,时时抱着感恩、回馈众生之心;若能时时感恩众生、感恩父母、感恩天地,你的心自然能够具足五戒十善,然后深入四谛的道理,力行菩萨六度,广结善缘,发挥佛菩萨大慈大悲的心,利益众生。

  年轻人听了,心境豁然明朗清净,那种境界真美,于是向佛陀请求皈依、出家。

  这位弟子很精进,没多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说道,天下的事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世间的米也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感恩的心,感恩天地万物,若能如此,每一个人的心时时都是好心,时时都是欢喜心,面对外境的一切都变化,都能进退得宜,而想有美好的人生。

 

点我:

相关文章

最苦与最乐

最苦与最乐

  佛陀常常对弟子们说示涅槃寂灭的快乐。有一次,有五百外道向佛陀问难:「佛陀!你现在有没有涅槃?」  「没有。」佛陀回答。  「你既然没有涅槃,为什么常常说涅槃之乐,你又怎么知道涅槃的境界是快乐的呢?...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未知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未知

  佛说造立形像福报经   阙译人名附东晋录   佛至拘罗惧国。有诸树园主名拘翼。时国王名优填。年始十四。闻佛当来。王即敕傍臣左右皆悉严驾。王行迎佛。遥见世尊心中踊跃。极大欢喜止车下步。罢却左右傍...

高傲的萨遮尼犍

高傲的萨遮尼犍

  古代有一位名叫萨遮尼犍的婆罗门长老,号称全国最有智慧的人,门下有五百名弟子。他嘲笑天下人,所以,经常腹部挂一块金属板,在街上昂首阔步。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得意洋洋地回答∶“智慧暴满流出来...

五台山:高僧诚慧大师传

五台山:高僧诚慧大师传

  1 文殊赐子 辞别双亲 潜心道业  唐朝末年的高僧诚慧,是山西灵丘李氏之子。本来他的双亲没有子嗣,三度往五台山祈愿求子,于是感得了身孕,生下了他。诚慧法师生时,相貌非常的奇特,不同凡俗,等到了...

智慧一百--圣严法师

智慧一百--圣严法师

  自序   佛说的法都是智慧的语言,是从佛的大觉智海中流出;是从佛的大悲愿海中流出。智慧的语言,清凉自在;慈悲的语言,温馨可爱。为我们从烦恼中解除困扰,为我们从迷茫中指点出路。在我们忧愁时给予希望,...

受持斋戒

受持斋戒

  从前有一户大姓人家,请佛陀到家中应供说法。饭后,有一个卖牛奶经过他家,主人见他比较劳累,便留他吃饭。此人当日正受持八关斋戒,见时辰已过了正午,便谢绝了主人的好意,只是留下听佛说法。  他晚上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