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慎修居士选录》:善因续命俞一郎,放生救物延寿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3、善因续命俞一郎 (原文)

  荆南俞一郎,专好放生及塑佛。病死,见道上禽兽群迎之。又僧千余,引至一殿,王者命二判官检簿中善业。判官云:此人有赎救物命之功,命增寿二纪。敕青衣引归,复生。

  3、善因续命的俞一郎 (白话文)

  在荆南地方,有个人名叫俞一郎。他生平最喜欢放生以及雕塑佛像,后来因病往生了。往生之后,他不知不觉地来到一条路上。走着走着,他竟看见路的二旁挤满了许多动物列队在欢迎他,又有一千多位出家师父前来为他引导带路,排场非常的隆重庄严。不久之后,师父们领着他来到一个大殿之中。原来这里是冥府的大殿,殿上的阎王看到俞一郎,便命令身旁的二位判官查看他生前究竟做过什么事?判官们查了以后说:「启禀阎王,这个俞一郎此生做了许多放生救命的功德,应该让他延长廿四年的寿命。」阎王听了,便马上命令属下带他回到阳间。俞一郎死而复生,众人皆认为这是他放生积德的善报。

  放生杀生现报录(江慎修原著)

  序

  古德云:「祸福无门,惟人自招」,这是因果相循不变的道理;而佛法所谓「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即是说明世上所有生命皆平等一如,没有任何优劣、高下之别。所有有情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所有生命都值得被爱惜与保护,这就是尊重生命的基本精神,也是一种最美好的道德情操。

  本书的原作者乃是清代经学家江慎修居士,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大儒者,不但对佛法素有修持,亦有仁民爱物之胸怀。这本约在清康熙年间成书的《放生杀生现报录》,即是由江慎修居士编着.印光大师鉴定,记载中国历代以来各地所流传之放生与杀生现世得报的真实故事,旨在广劝众生「戒杀护生、多行善法」。作者编撰着本书,使之流传广布、遗芳后世,即是护生行善的最佳典范,功德无量自不在话下。

  本书依江慎修居士之原著,分为【放生救物篇】与【杀生恶报篇】。其中前篇又分为延寿、愈疾、免患、得子、得智五种,也就是戒杀护生的五种善行善报;而后篇则分为屠宰、食牛戒牛、暴殄、残害四种,也就是四种伤生害物的恶行恶果。其中放生故事,有不少使人温馨感动,例如:救蚁延年的小沙弥、怜龟却病的黄叔达、鸟伸冤狱的陆善人等,都具有相当值得学习的护生精神;而杀生故事则警惕世人,例如:嗜肉成猪的南京举人、脓疮疗饥的杜章、射鹿中子的吴唐等,他们好肉杀生所得的恶果,值得大家引以为鉴。

  印经协会印赠此书的目的,即是希望透过真实的因果业报故事,让读者深入了解为何人人都应该戒杀护生?为何佛教要倡导素食?原来这么做不但可发展慈悲心,断除人民心中的贪欲和瞋恚,戒杀护生除了避免与众生结恶缘,更是为了维护动物生存的权利。

  凡是有情皆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有幸得此人身,更应以无私的慈悲心来对待一切生命。戒杀与护生乃是一种自利利他、为地球带来幸福与和平的最佳行动;戒杀与护生就是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与发展慈悲心的最佳体现。只要人人心中有善念,不存伤害他人之心,则能免除世上刀兵劫难,希望读者皆能从阅读本书获得无量利益。

 

点我:

相关文章

河流为何不走直路而偏走弯路?

河流为何不走直路而偏走弯路?

  瀑布,是江河走投无路时创造的奇迹。  心里痛苦得过不去,仍然坚持继续走下去,走着走着奇迹就出现了。  佛学院的一名禅师在上课时把一幅中国地图展开问:“图上的河流有什么特点?”  “都不是直线,而是...

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八:超级富豪出家证果度人无数来世成佛

佛陀本生传之二十八:超级富豪出家证果度人无数来世成佛

  超级富豪出家证果 度人无数来世成佛  某时,佛在舍卫国城外优楼频螺聚落之中。  那时,诸位比丘于中午饭食后,聚坐在讲堂里,互相议论:“人生短促,身心安乐之时没有多久,转眼就变为后世了,天人及所...

《百业经》:(19)耶惟檀王妃 同行等流两世被辱

《百业经》:(19)耶惟檀王妃 同行等流两世被辱

  序译序 (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女...

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让弱点成为闪光点

将劣势转化为优势,让弱点成为闪光点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麟派艺术的创始人周信芳,其唱功苍劲挺拔,浑厚有力,豪迈谐趣,深受观众喜爱。然而,在其表演艺术渐趋成熟、日臻完美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了他的身上:嗓子哑了。...

化永法师:修行故事,琴玄

化永法师:修行故事,琴玄

  《莲华般若屋》一一  修行故事:  佛世时,佛陀坐下有个弟子叫二十亿,随佛出家几年了,虽很精进,但没有成就。  他见比他后来的人都证果了,心里就生退堕之意。  他想:我回家作居士,用我的钱护持...

机关算尽的渔夫

机关算尽的渔夫

  有个村庄座落在海边,村民们平时务农,有时也到海里捕鱼。  有一天,村里一位渔夫带着儿子来到与海相通的大湖边,他想这个湖既然与海相通,可能有很多鱼。他刚把钓钩扔进湖里,就勾住一个很重的东西,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