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思尘论--陈那菩萨

无相思尘论 陈那菩萨造陈三藏真谛译   若说邻虚  是根本因  不似起故   非境如根  识似聚起  不从彼生   聚无有体  譬如二月  由此二义   外物非尘  有说邻虚  聚成万物   识似彼起  故立为尘  邻虚体相   若是实有  识不似故  非境如尘   邻虚若尘  则识无别  若言相异   则识不同  异相在假  故体非真   邻虚体量  众处无别  若除邻虚   万识不起  是故万物  悉是假名   于内尘相  如外而显  立为识尘   识似现故  是识缘缘  随生决定   共立功能  令次第起  二根共生   胜能为根  于识无碍  更互为因   胜能为尘  互生无始   若有人执眼等六识。缘外境起。是人或分别邻虚为境。是识因故。或分别邻虚聚为境。似聚识起故尘者何相。若识能了别其体相。如其体相识起。是故说此名尘。邻虚无此事。若邻虚实是识因譬如五根。是故邻虚非尘。若尔邻虚聚应是境。如聚识起故。虽复如此如其相起。识不从此生。是故聚亦非尘。何以故。若尘能生识。似其体相可信为尘。何以故。可说此尘为识生缘故。聚者则不如此。非实有故。譬如二月由眼根乱。识似二月起二月非。识境界实无有故。聚亦如此。离邻虚无有实体故。聚非识境界。是故外尘。由此二义非识境界。一一分不具故。有诸师说。是邻虚聚集成万物。有多种相具足。立此为境界。何以故。有别相能生证智。非但邻虚及邻虚聚。是故于邻虚及邻虚聚中。有相为六识作境邻虚相者非尘。譬如坚等。邻虚中有坚湿热动触。此物实有非眼识境界。眼识不如其起故。邻虚中万物亦如此。何以故。邻虚者于万物中若生识。是识则无差别。以万物中邻虚无有异故。若汝言由相差别故生识异。瓶等诸物相貌不同。缘此相故起识有异。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此相貌差别。于瓶等假名物中。不无于邻虚。实物中则无邻虚。体量不异故。于万物中邻虚体量。所谓圆细无有差别。是故万物相貌非是实有。是假名有。是假名相者。谓瓶等诸物。若除邻虚。似瓶等识不生故。实物者。若析相应法似实物识不灭。如未析时。于瓶中五尘识生。析竟五尘识亦不灭故。五尘等是实有由此邻虚及聚。万物不能生识。是故外尘非识境界。若尔何法名尘。于内尘相如外显现。是名识尘外尘实无所有。于内识中众生乱心分别故。起六尘分别。此分别如在于外。如此显现。是四缘中名识缘缘。以是识体相故由此识生故。所以者何。是识作内尘相。从内尘生。具二法故。是故内尘名境界。问曰。如尘起识是亦可然。内尘是识一分共一时起。云何得作缘缘。答曰。立缘缘者。识缘此生无有二故。缘者或一时共起。能成余法从他生。决定随逐生不生故。问若次第生所缘能缘相云何。答曰。若因在前果在后。果随因因不随果。若因有果必有。若因无果必无。果随因或有或无。是名因果相。复次为安置功能次第故。立所缘能缘。是似尘识次第起为生。似果起功能生识相续。问曰。若内尘是识。缘缘是缘生。经当云何释经言依根缘色眼识得生。广说如经。答曰。功能体相能共造果。说名为根。问根者体用云何答胜能为体。此体因何法可比度知。有由生自果故。是其胜能可得了别。非有四大色此功能于识中无有妨碍。此功能在识中离识。其体不可显示。如我所立根与汝所立根。同功能为体。此有何异。如此功能及似尘相。更互为因。如此功能及似尘相生从无始来悉尔。依功能说名根缘内尘相名境。是乱识不可言其相。得生此法更互为因亦无有始。何以故。或功能成熟故起似尘识。或似尘识故功能得成。识者或异二或不异二或不可说。如此内尘具二法故可为识境。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仁王般若念诵法--不空

仁王般若念诵法--不空

仁王般若念诵法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      尔时佛告波斯匿王。今为王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持明之法。王当谛受一心善听。先明入道场仪轨。   若诸仁王为求息灾。先须沐浴着新净衣。若法行王者受近住戒...

圆觉经缘起说明--未知

圆觉经缘起说明--未知

   圆觉经缘起说明    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神秘文化的研究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个热潮,大有文艺复兴之势,也是国运大兴的先兆。   然而,对大多数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由于受古文功底的局限...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第五卷--法贤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第五卷--法贤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第五卷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   尔时摩贺曩摩说此偈已。即往北门高声问言。此有何人不睡守护。甘露饭王言。我于此处不睡守护。摩贺曩摩言。若不睡守护...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三卷--鸠摩罗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三卷--鸠摩罗什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第三卷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劝学品第八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具足檀那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具足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

禅要经--未知

禅要经--未知

  禅要经   失译人名在后汉录   诃欲品第一   行者求道欲修定时。尔时法师应随根相行四摄道。示教利喜广净信戒。净信戒已次除六欲。所谓色欲。形容欲。威仪欲。言声欲。细滑欲。人相欲。着上五欲。...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鸠摩罗什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鸠摩罗什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僧三万二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七万二千,众所知识,得陀罗尼,成就辩才乐说无尽,安住三昧而不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