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拳论--真谛

解拳论一卷 陈那菩萨造陈三藏法师真谛译       三界者。唯以言名为体。由强分别。非实有法故不得真。由简择门诸法自性。为生不颠倒智故立此论。   于藤起蛇知  见藤则无境   昏昧时中。在非远处。于藤色形。见似蛇相。为境所诳。未见差别。谓彼是蛇。生决定解。若见藤异相。不如分别故。虚妄生故。昔解但是乱知则无有境。   若见藤分已  藤知如蛇知   若分分思量。析此藤境。藤体不可得。若无体。此藤知如蛇知。但是乱知。于藤诸分中。亦如是思量分析。体相不可得故。此知缘藤及藤分悉是乱知。   一切假名类  简择自性时   假名从他起  乃至俗知境   依分分析观察藤等。不见自体故。如蛇知此藤等知。但是乱知。实无有境一切假名。有法瓶衣人等。若观瓦等诸分。乃至俗智境在。及最后分。此中瓶等假名从他而起。最后无分析难显离皆无一切假名类最后分无分析。唯一邻虚。若离一大余大及一大并不可显现。无有体故。如兔角等。其异云何。邻虚者不可立为一物。若有物必有方异。犹如瓶等。瓶等诸物是世间有。有六方异。是故有分不成一物。若邻虚是有。应有六方。则是有分不成一物若不成一物。则为多物所成。与瓶不异。亦无实体。   智人于俗境  勿起真实意   由此三界唯有散乱。若智人欲求解脱。不应起真实计。问曰。有乱识。答若汝言我信瓶等。外物自性不可得故。但有分别乱识。缘无境起。何以故。幻化人乾闼婆城等实非有。乱识似幻等起而非无。是义不然。以不成就故。云何不成就。如所见不如是有故。此乱识似无物由物无体。云何识得有。如所缘尘自性能缘自性亦如是。所缘尘既无。此乱识不能自起。由他功力。他既不成。起义何在。以是义故。乱识有义。云何得立。于世间无如此法种子等生因。若无所生芽等。果是有则无是处。是故说幻化等譬亦不可立。   一切假名物  若细心思量   智人欲等惑  能除如蛇怖   犹如是说已。识三界但假名。除瓶等粗识。习微细心。如世间所立瓶衣等物。由假名有。约世俗心不违此事。后为遣此俗心。方起简择心。但见唯有乱识。无有外尘。此乱识因不成就故似无物故。体则不成就。内外既无所有。得会法空一切分别所作。欲等诸惑智人易除。譬如于藤妄起蛇想。而生怖畏。若见差别。定知是藤。能除蛇怖。由思量能起。欲等诸尘自性速易能灭。欲等惑妄亦复如是。   智人不违世  随说世间法   若欲灭惑障  依真应观察   如世间瓶衣等物。信有不违。或说示他如此智人先随此事。后若求解脱应修真理。简择世法自性。若如理简择。现起惑灭。未起不生。是立论用。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大智度论卷四十一至六十--鸠摩罗什

大智度论卷四十一至六十--鸠摩罗什

大智度论一百卷(第四十一卷~第六十卷)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大智度论卷第四十一 释三假品第七   【经】尔时,佛告慧命须菩提:“汝当教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如诸菩萨摩诃萨,所应成...

佛说证契大乘经--地婆诃罗等

佛说证契大乘经--地婆诃罗等

佛说证契大乘经二卷 唐中天竺国沙门地婆诃罗等奉诏译 登契大乘经序 唐武则天制   朕闻。真空无象非象。教无以译其真。实际无言非言。绪无以诠其实。是以龙宫法镜圆照币於三千鹫领。玄门方广周於百亿师。无师...

弥沙塞部五分律卷下--佛陀什共竺道生

弥沙塞部五分律卷下--佛陀什共竺道生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十六卷~第三十卷) 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译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十六 第三分初受戒法之二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各各分部游行世间。多有贤善能受教诫者。吾今独往优为界郁鞞...

禅法要解经--鸠摩罗什

禅法要解经--鸠摩罗什

禅法要解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禅法要解经卷上   行者初来欲受法时,师问五众戒净已。若淫欲多者,应教观不净。   不净有二种:一者、恶厌不净,二者、非恶厌不净。何以故?众生有六种欲:一者、著色,二者...

劝发诸王要偈--僧伽跋摩

劝发诸王要偈--僧伽跋摩

劝发诸王要偈 龙树菩萨撰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译      明胜功德王  我无余求想   诸佛所说法  庄严要何义   略撰贤圣颂  大王所宜闻   如以众杂木  造立如来像   智者恭敬礼  依佛故尊视...

佛说五大施经--施护等

佛说五大施经--施护等

佛说五大施经一卷 宋西天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施护等奉诏译   佛世尊。一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苾刍众俱。   佛告诸苾刍言。有五种大施。今为汝说。何等为五。所谓一不杀生。是为大施。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