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论--义净

掌中论一卷 陈那菩萨造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       论曰。谓于三界但有假名。实无外境。由妄执故。今欲为彼未证真者。决择诸法自性之门。令无倒解故造斯论。颂曰。   于绳作蛇解  见绳知境无   若了彼分时  知如蛇解谬   论曰。如于非远不分明处唯见绳蛇相似之事。未能了彼差别自性。被惑乱故。定执为蛇。后时了彼差别法已。知由妄执诳乱生故。但是错解无有实事。复于绳处支分差别。善观察时。绳之自体。亦不可得。如是知已。所有绳解。犹如蛇觉。唯有妄识。如于绳处有惑乱识。亦于彼分毫厘等处。知相假藉。无实可得。是故缘绳及分等心。所有相状。但唯妄识。颂曰。   诸有假设事  详观自性时   从他皆假名  乃至世俗境   论曰。如于绳等支分之处。别别分析。审观察时。知无实体。唯是妄心。如是应知。一切诸法。但是假名。如瓶衣等物。藉埿缕等成。乃至言说识所行境未至破坏。名为瓶等。言从他者。谓从世俗言说而有。非于胜义。颂曰。   无分非见故  至极同非有   但由惑乱心  智者不应执   论曰。若复执云。诸有假事。至极微位不可分析。复无方分是实有者。此即犹如空花。及兔角等。不可见故。无力能生缘彼识故。所执极微。定非实有。所以须说不可见因。由彼不能安立极微。成实有故。所以者何。由有方分事差别故。犹如现见有瓶衣等物。东西北等。方分别故。斯皆现有。支分可得。若言极微是现有者。必有方分。别异性故。是则应许东西北等。支分别故。此实极微理不成就。亦非一体。多分成故。见事别故。一实极微定不可得。如是应舍极微之论。是故智者了知三界咸是妄情。欲求妙理不应执实。颂曰。   妄有非实故  与所见不同   由境相虚妄  能缘亦非有   论曰。若言我亦于彼瓶衣等事。许彼自性是不可得。皆是妄识之所分别。然而缘彼相状乱识是其实有。观健达婆城。及幻人等。其识是有。设有此识。亦非实故。与所见事不相应故。此惑乱识。于所缘境。作有性解。彼事自性已明非有。境既是无。能缘妄识亦非实有。云何令彼妄识有耶。然于世间不曾见有无能生种子有所生芽等。由斯汝说幻城等喻道理不成。颂曰。   斯皆是假设  善觉者能知   智人断烦恼  易若除蛇怖   论曰。如说三界但有假名。瓶等粗觉既除遣已。知从名言而有其事。善观察者。能了知已。即于绳处蛇怖除遣。复审思惟了彼差别于绳等处妄执亦无。如是观时。一切能生离染之法。易速蠲除烦恼罗网。及诸业果自当断灭。有别颂曰。   智人观俗事  当随俗所行   欲求烦恼断  要明真胜义   犹如世人于诸俗事瓶衣等处。以为实有名瓶衣等。智者亦尔。当顺世间而兴言说。知非实有。若乐观察烦恼过失。求解脱者。宜于如是真胜义中。周遍推寻。如理作意。于诸境处。及能缘妄。识烦恼系缚。不复生长。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集诸经礼忏仪--智升

集诸经礼忏仪--智升

集诸经礼忏仪 集诸经礼忏仪 卷上 大唐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一切恭敬 敬礼常住三宝 是诸众等人各[跍*月]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化佛并菩萨。无数声闻众。受此香花云。...

海涛法师:贩卖贫穷

海涛法师:贩卖贫穷

  某天早上尊者迦旃延出外宣导佛法,经过河边时看到一位老妇人蓬头散发,泪流满面,手中拿着一个瓷瓶在河边取水,一边悲伤的放声痛哭。  尊者迦旃延上前询问:「老太太,你为什么感到如此悲哀?」  老妇人...

放光般若经第七卷--无罗叉

放光般若经第七卷--无罗叉

  放光般若经第七卷   西晋于阗国三藏无罗叉奉诏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守行品第三十三   佛告释提桓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是深般若波罗蜜。讽诵读持习行守者。拘翼。是善男子。若入斗战中终不中道...

舍利弗阿毗昙论--昙摩崛多共昙摩耶舍

舍利弗阿毗昙论--昙摩崛多共昙摩耶舍

舍利弗阿毗昙论二十二卷 姚秦天竺三藏昙摩崛多共昙摩耶舍译     舍利弗阿毗昙论序 唐沙门释道摽撰   阿毗昙。秦言无比法。出自八音。亚圣所述。作之虽简。成命曲备。重微旷济。神要莫比。真祇洹之微风。反...

清心普善咒--未知

清心普善咒--未知

清心普善咒 咒文及注音 na mo fo tuo ye 南无佛陀耶 na mo da mo ye 南无达摩耶 na mo seng qie ye 南无僧伽耶 na mo ben shi shì ji...

《百喻经卷下》:66、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百喻经卷下》:66、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译文  曾有一位长者的儿子与一帮商人入海去采宝。这位长者的儿子对入海驾船的方法可琅琅上口,譬如到了大海的漩涡、洄流、礁矶激溅之处,应当这样把、这样整、这样停之类。他对大家说:「入海方法,我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