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天息灾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 西天中印度惹烂驮啰国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师赐紫沙门臣天息灾奉 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比丘众并大菩萨文殊师利等大众围绕。尔时佛告文殊师利童子言。佛子。我今为诸众生于四圣谛心生颠倒。恒处轮回不能免离。说此真实四圣谛法。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云何因缘。而诸众生不能远离如是虚妄轮回之中不觉不知。佛言。文殊师利。我见众生受如是虚妄轮回。何以故。善男子。皆因无始已来妄生计执分别彼我。文殊师利。以是因缘。受此愚痴业报虚妄轮回。何以故。是诸愚痴众生。不闻不知最上一切寂静法故。不自思惟警悟三业。恣身口意造众烦恼。我贪我嗔我痴等。我今于彼如来法中。得此出家受清净戒修持净行远离轮回。得涅盘道解脱苦轮。复自思惟。此烦恼性即善法故。即有漏法故。即无漏法故。即轮回法故。即世间即出世间。即智即蠲除法。即决定法。即观法圆满智。即观苦集灭决定道。乃至决定法界故。又复思惟。一切行虚假故。一切行苦恼故。一切行即无相故。我若得此。即能远离一切虚假得随意生。若观我见不离道谛。即得彼法所作随意。复于彼法忆念无惑。于一切法心无差别。能如是知。即得远离不信疑惑毁谤赞叹。得此解脱一切我苦。我于是时无有少分而难作者。若阿罗汉能知此我。彼临命终时自见所生。弃舍本心得佛菩提。随意所乐自在而往。即得至于无为界故。彼得此苦智法智。若了知我集一切法生不信心疑惑诽谤种种怖畏。若不信此法尽此集故。彼作是思惟。决定灭谛。彼复思惟。此法应如是作。得灭谛故。是法若作此决定灭作是决定彼意心生疑惑。命终之后堕大地狱中。云何名如实思惟。生一切法故。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见四圣谛心。佛告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即不生故即见苦谛。若见出生一切法消除故即是集谛。若见最上涅盘一切寂静法相即是灭谛。若见究竟一切法性即是道谛。文殊师利。若彼见此四圣谛非实非虚。是善法是不善法。是有漏是无漏。是世间是出世间。是有为智是无为智。是无变异法。是观苦集了别智法。即决定灭谛。乃至决定法界道谛不可改变。何故一切愚迷众生耽著欲乐。于此实相法中而生迷惑。彼诸众生于寂灭法不谛思惟。乃至一切法寂静自性不得现前。不知此法非取非舍非离取舍。在彼贪界显现涅盘。嗔界痴界乃至轮回界悉能现彼涅盘寂静界故。若于一切法能现如是自性平等。当得一切法中自在无碍。云何不知彼真实法。若于不生不灭法心同虚空。即佛平等不可得故。法平等不可得故。僧平等不可得故。乃至涅盘寂静平等亦不可得故。如是于一切未曾有法不生疑惑。即得离疑。不生不出。至一切最胜涅盘寂静界故。文殊师利。如是真谛一切法不可见。是故须菩提而不往诣礼如来足。如须菩提尚得无我。况复如来云何而见。勿作是解。文殊师利。如是一切不生法中。有所见故。即非见四圣谛。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见四念处。佛告文殊师利。彼须菩提当得观身不净见身念处。观受是苦见受念处。观心无常见心念处。观法无我见法念处。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如是实相云何而说。复云何见真实四念处。佛告文殊师利。止此真实谛如来所说难解难知。文殊师利言。唯愿说之广演分别。彼真实四念处故。佛言。文殊师利。汝若见等虚空身。即见此身中身念处。又文殊师利。若于受中内外中间。有所得故即见受念处。又文殊师利。若见此心智有方圆大小。即见此心中心念处。又文殊师利。若于善不善有漏无漏乃至烦恼世出世间法中。有所得故。即非见此法中法念处。文殊师利。此真实四念处应如是解。文殊师利白世尊言。云何见四正勤。佛告文殊师利。若观十二缘生究竟空寂乃至无性。一切法彼不可得当起精进心称法。灭除所生不善一切业故。为未生不善法令不起故。未生善法起精进心令出生故。所生善法令得久住不废忘故。当起圆满精进心故。如一切法离取离舍非离取舍。若得如是正忆念故。彼不复起心。即得此三摩地行。彼云何思惟。得神足故。云何住平等一切法。文殊师利。应当如是见四正勤。 文殊师利又复白言。世尊。云何见五根。佛言。文殊师利。若见究竟一切法不生。即解信根。何以故。文殊师利。此究竟不生信根。于一切法中心不可得故。本离此名。又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离忆念故。无有趣求不住方所是为精进根。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离现前明了故。远离差别心不起故。是为念根。又文殊师利。若于诸法。能离生灭能觉所觉性空性非空性故。是为定根。文殊师利。若性孰有孰无。一切法中不可得故。是为慧根。文殊师利。应如是解。了知五根故。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见五力。佛言。文殊师利。若能见此离性离相一切广大心法。是为信力。文殊师利。若于菩提进求功德。能离取舍非离取舍。是为进力。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离诸忆念无有计执。是为念力。文殊师利。若至一切法无相故。是为定力。文殊师利。若能远离一切所见乃至涅盘。是为慧力。文殊师利。应如是解。了知五力故。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见七觉分。佛言。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无自性法。不忆念故。是为念觉分。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心不可测度。说善不善及得受记。是为择法觉分。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能离取舍非离取舍。又于诸法舍离思虑。是为精进觉分。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不生爱著。解一切法即无生故。是为喜觉分。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心生信乐。解一切法不可得故。是为轻安觉分。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心无掉举。是为定觉分。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无住无著不可觉知。于一切法不生贪著。若得此舍是为舍觉分。文殊师利。七菩提分。应如是解而能了知。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见八正道。佛告文殊师利。若不见正。乃至不见一切无性。法无二相心无挂碍。是为正见。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离诸挂碍。非离挂碍。心无所著。是为正思惟。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无有边际。称无边际平等善说。是为正语。文殊师利。若见一切法无有动作。离悲[(每*殳)/心]心。本不生故。是为正业。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无喜无嗔诸法不生。是为正命。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无有起灭无有力用。是为正精进。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念念不生。无有知觉离诸思惟。是为正念。文殊师利。若于一切法自性非性。而能远离无有所著。是为正定。文殊师利。此八正道。应如是解即能了知。 文殊师利。若有见如是四圣谛心。即得见于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真实心故。是求彼岸。至实际地得大安乐。悉舍重担远尘离垢。观身无相至无生忍。阿罗汉沙门婆罗门。至净彼岸名曰多闻。是真佛子是能仁子。能敌冤家弃掷烦恼。得大坚固无老无怖。无有疑惑亦无戏论。无彼无此。名此比丘为圣法幢。文殊师利。若得如是法忍得大善利。应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而为供养。文殊师利。是故得一切国土无空过者。悉受清净饮食供养。为离轮回得涅盘岸脱诸苦轮。乃至一切正遍知正等菩提。起此心法所求皆得。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得此法。彼诸天众于如来世尊应正等觉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散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而以供养。作如是言。彼等于如来佛法中。当得出家受清净戒。若说此法。一心听受得菩提道。复有八千一百比丘众。心得漏尽无生解脱。复有四万二千菩萨。得无生法忍。于时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魔王宫殿山林旷野大地六种振动。于虚空中雨众天花。赞言善哉善哉。善说此法甚为希有。出是音声十方普闻。佛说此经已。文殊师利法王子。及大菩萨诸比丘众。一切世间诸天人民阿修罗干达婆等。闻佛所说。各各欢喜礼佛而退。 佛说文殊师利问法经
点我:
标签: 佛经原文

相关文章

佛说罗摩伽经--释圣坚

佛说罗摩伽经--释圣坚

佛说罗摩伽经 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 佛说罗摩伽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庄严重阁善胜讲堂。与菩萨摩诃萨。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其名曰光明幢菩萨。须弥山幢菩萨。宝幢菩萨。无碍...

阿毗昙八揵度论--提婆共竺佛念

阿毗昙八揵度论--提婆共竺佛念

阿毗昙八揵度论三十卷 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      阿毗昙八犍度论序 晋释道安撰   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众祐有以见道果之至赜。拟性形容。执乎真像。谓之大也。有以道慧之至齐。观...

佛说普曜经第五卷--竺法护

佛说普曜经第五卷--竺法护

  普曜经第五卷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异学三部品第十四   于是菩萨。游在山间。往至尼连水边。乐于闲居心意寂然。慈念十方欲益天人。佛告诸比丘。菩萨遥见郁头蓝弗。为诸弟子所见奉敬。达知图...

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不空

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不空

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尔时佛住王舍城竹林精舍。为诸人天演说法要。时有大药叉女名曰欢喜。容貌端严。有五千眷属。常住支那国护持世界。是娑多大药叉将之女。娉半支迦大药叉...

大方等大集经 卷十一至二十--昙无谶

大方等大集经 卷十一至二十--昙无谶

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一至二十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大方等大集经卷第十一 海慧菩萨品第五之四   尔时,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有具足如是等见发何等愿?”   佛言:“善男子,如是之人如本发愿...

那先比丘经--失译人名

那先比丘经--失译人名

那先比丘经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那先比丘经卷上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王大臣长者人民。及事九十六种道者。凡万余人日于佛前听经。佛自念人众日多身不得安。佛...